电影院为什么没有没落,互联网的冲击失效了吗?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科技的成熟,在家里完全可以享受一场精彩绝伦的电影,但是电影院为什么没有没落,互联网的冲击失效了吗?
1:整个电影产业链的优化?
电影在生产方式上发生了大的变化,经历了从资深导演到公司分散风险,到探测受众投其所好的三个阶段。而ldquo;院线制rdquo;彻底打破电影市场的区域垄断,电影由垄断发行向院线制的供片方向发展。一部电影推出之后的事件营销以及社交媒体的传播,都过去大大加强。
但是,我觉得这还不是最关键的原因。技术可以让人们在家里看到的电影品质越来越佳,人们去电影院的理由还不够充足。
2:强需求mdash;mdash;从碎片式浅观看,到深度观看。
人的行为,有时有很强的场景感。
你到了电影院,是来完成深度观看的。电影院里会关灯,然后你进入黑暗,进入一种密封舱的状态。也就是你要把这一段时间交出来了,在无尽喧嚣中交出来。你会把手机调到静音,你也不好再去看微博微信。你减少了许多干扰,专注地观看。
恰恰在家里,你可以自由走动,自由接电话,反而会让你无法深度观看。当然,浅观看就交给电视或者互联网吧,你可以随时中止,随时调换。你像一个暴君,那些节目穷尽心机也难以留住你,你的鼠标或是遥控器就主宰着生大权,你菅人命,随意抛弃。
3:Socialmdash;mdash;看的不只是电影
顺着场景感往下想,就触及了社交的属性,感觉这是一个重要的理由。
电影是许多人坐在一起,互相感染。人有时需要处,有时也需要到人群中来,许多人一起哭,一起笑。
天猫曾做过一个广告,就是假想所有的商场都没有人,因为大家都在线上购物了。未来不需要线下了吗?从《清明上河图》中的那种熙来攘往的市井人生,到现代大商场里的云中漫步。逛街购物玩乐是人类生活的一个基本组成,也是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在家看电影,也可以在豆瓣上与人交流电影。但是,我们还是呼唤现实生活中的Social。我们想体会生活的质感,感觉到人间烟火。线下不会被未来死,死的只是平庸。人性需求是最强的产品驱动力,技术并不能代替人的孤感、存在感。
线下价值被重估是一个清晰的趋势。而这个重估,让电影院、书店这些看似注定会失败的业态,神奇地实现咸鱼翻身。而2015年,阿里+苏宁,京东+永辉的结盟,也印证了这种趋势。
想想张小龙对产品的名言吧:伟大产品应该满足人的情感需求、满足人性贪嗔痴。找到需求背后的本质心理诉求,没有被解构、洞穿的需求都是耍的伪需求,必须要归结到人的最本质人性。
所以,互联网与新技术,不死的是人性,要做的是重新组合各种元素更好地去满足人性。人还是群居动物,所以,电影院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活的更好。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