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七次下西洋留下了很多谜团,其中四个最大的谜团是什么?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为什么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在靖难之役后,一个河北人氏马和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并升任为内官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宝。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郑和七下西洋留下了很多谜团,但以下这四个是最大的谜团。
其一:郑和“宝船”堪航母?
船舶是航海的重要工具,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宝船究竟有多大,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有史料记载,郑和首航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阔十八丈,折算成今天的公制,最大的船长约150米,宽约61米,排水量约在2万吨以上,相当于一艘航空母舰。这是否可信呢?
这种说法不可信。郑和首次航行中最大的船应是南京静海寺碑中所记二千料船,因为永乐初,内战的创伤尚未完全修复,工农业生产才有所复苏,尚无条件造大宝船,不过是利用征调收降的水军和民间航商现成的海船中质优体大的加以整修加固而已,这在当时已是载重量很大的船了。还有学者指出,万吨级木质帆船不仅在明代,即使在当今高科技的时代都是建造不出来的。
郑和几次下西洋中,目前能考证到的最大宝船出现在第四次航行中。“大明都知监洪公寿铭”中明确记载:“领军士,乘大幅等号五千料巨舶”。这也是目前郑和船队最大体量宝船唯一可的记载。这里的料是指建造船舶所用物料的多少,而当时一“料”究竟是多少平方尺,具体的计算公式还有待考证。
其二:郑和信仰哪种?
、道家、教?郑和与它们似乎都能连上关系,但他究竟信仰哪种呢?
郑和下西洋是明成祖朱棣的英明决策,朱棣非常重视,即位后不仅修建金陵大报恩寺,还请来众多高僧刊印文大经,一时间传占尽风流。郑和作为一名出色的执行者,他的很多奉佛行为,其实可以看做是奉旨行为,如,史料记载的他施印金书《佛说摩利支天经》等。
作为中国的本土教,根深蒂固地扎根于民间。祖信仰是一民间,更多的场合接近于。据悉,郑和在下西洋的过程中,广大的船员官兵多来自浙江、福建、广东,在茫茫大海中,遇到风涛危险,就祷祝海神天妃,天妃便成为船员的精神领袖。郑和在第一次下西洋平安归来后,向明成祖朱棣禀告了出使情况,在海上遇险时幸亏天妃娘佑护才能平安归来。明成祖颇为感动,立即颁旨建天妃宫于下关。
而郑和与教的关系则更为密切,渊源更深。据云南《郑和家谱》和南京《咸阳世家家谱》记载,郑和出身于教世家,受其家族影响最深。郑和祭扫云南晋宁马哈只墓;郑和至泉州灵山先贤墓行香;郑和重修西安清修寺、重修南京净觉寺,并提请其子孙世守之……这些都成为他对教怀有深厚感情的有力证据。
应该是说郑和的信仰是多元且混合,不是个体行为。他的家族根本信仰是教,其奉佛崇道是适应环境的需要,当时中国的主要是和的天下。而各种同舟共济、和谐相处,便集中体现了郑和的领导才华。
其三:郑和为何如此“钟爱”满刺加?
明代的满刺加国即今的马六甲,郑和船队五次到访的国家。那郑和为何如此钟爱这个地方呢?马六甲海峡是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最重要的海上通道,冬季盛行东北风,夏季盛行西南风,这种地理位置及特征使得马六甲过往船只可以安稳和快速地通过,非常安全。而满刺加国恰好位于马来半岛西南部,马六甲海峡北岸,也是海峡中最狭窄的地方,所以郑和多次访问该国是情理之中。
郑和多次造访该国还蕴治理的意向。明朝时期,马六甲海峡地区政局不稳,明朝采取积极扶持满刺加的方略,制约暹罗国对满刺加的控制,郑和下西洋期间,船队恩威并济,花费相当力量解决了这一地区的各种纠纷和矛盾,使满刺加从酋邦迅速成长为一个正式国家,并且成为郑和下西洋的物资周转基地。
其四:郑和早于哥伦布发现新?
由于郑和远航档案资料的散佚,不仅宝船的大小成了一道待解的难题,甚至连郑和最远究竟到达哪里也说不清楚,于是又引发了一团又一团的迷雾——甚至有人称:郑和哥伦布早72年发现美洲。这个观点站得住脚吗?
公元1421年3月5,郑和率领107艘船六下西洋,抵达古里(位于南亚次西南部的一个古时候王国)后,率一支船队返回,但是,郑和的部下洪保、周满、周文三人率船队继续航行,绕过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到达大西洋佛得角群岛,然后三将率船队朝不同方向航行,绕地球一周后返国。也就是说,他们西班牙航海家哥伦布早了72年发现美洲新,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早一个世纪环球航行。
不过,这些新观点如今还缺少有力的文献档案支持。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