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设置南书房的作用是什么?南书房有什么历史背景?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为什么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清朝南书房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南书房,是清代皇帝文学侍从值班之所。设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撤销。南书房位于北京故宫乾清宫西南(南书房在乾清门西侧,北向;上书房在乾清门东侧,北向),本是康熙帝读书处,俗称南斋,命侍讲学士张英﹑内阁学士衔高士奇入值。此为选翰林文人入值南书房之始﹐即内廷词臣直庐。

  清代士人视之为清要之地,能入则以为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有《南书房记注》,系为数极少的南书房档案。康熙帝为了与翰林院词臣们研讨学问,吟诗作画,在乾清宫西南角特辟房舍以待,名南书房。

image.png

  翰林入值南书房﹐初为文学侍从﹐随时侍读﹑侍讲。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论经史﹑谈诗文。皇帝每外出巡幸亦随扈。皇帝即兴作诗﹑发表议论等皆记注。进而常代皇帝撰拟诏令谕旨﹐参预机务。

  设置背景

  清王朝沿入关前的惯例,将儒臣在内廷的直庐,即办事处所,称作“书房”。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玄烨亲政。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特别要注意对占人口大多数的的治。

  顺治时曾设讲起居官,康熙很赞赏设讲官及宫内建直房的办法,他重视儒家经典,每都令讲官进讲《大学》《中庸》等书籍,并从讲官这一途径了解舆情,咨询政见;讲官也力图以自己的政见或通过敷陈经义,求直言之机,作用于皇帝。但这种讲轮直仍满足不了康熙加强皇权的要求。

  而且康熙十六年(1677年)所处的历史背景是吴三桂等三藩地方割据叛乱已有多年,康熙平定三藩叛乱战争处于最艰难的时期,需要进行大量重大而机要的文案政令议定活动。康熙帝需要有更亲近的大臣不时咨询,且博学书,能帮助他处理政事。因此,几乎在设讲官的同时,康熙也挑选了才品优长的汉族大臣入直内廷。

  历史沿革

  康熙初设

  南书房成立的时间是康熙十六年十月二十,而对照当《康熙起居注》所记载的内容,则更能清楚南书房设置的经过与目的。

  该,康熙谕大学士勒德洪、明珠等人曰:“朕不时观书写字,近侍内并无博学书者,以致讲论不能应对。今欲于翰林内选择博学书者二员,常侍左右,讲究文义。但伊等各供其职,若令仍住城外,则不时宣召,难以即至。今着于城内拨给房屋,停其升转、在内侍从几年之后,酌量优用。再如高士奇等书者,亦着选择一二人,同伊等在内侍从。尔衙门满汉大臣会议具奏。”

  内阁大学士们随即遵旨会议后奏曰:“皇上勤学书写,甚盛事也,皆应钦奉上谕遵行。选择翰林,寻取书之人,相应交与翰林院可也。”康熙随即表示“依议”。

image.png

  此事经内阁大臣们会同翰林召开会议讨论后,将名单进呈,康熙于是年十一月十八正式谕令内阁:“着将侍讲学士张英在内供奉,张英着食正四品俸。其书写之事一人已足,应止令高士奇在内供奉,高士奇着加内阁中书衔,食正六品俸。伊等居住房屋,着交与内务府拨给。”

  又谕大学士勒德洪、明珠:“尔等传谕张英、高士奇,选伊等在内供奉,当谨慎勤劳,后必优用,勿得干预外事。伊等俱系读书之人,此等缘由虽然明知,着仍格遵联谕行。”

  张英、高士奇得赐府邸于西安门内,此已属禁城范围之内,清朝建立以来,这是第一次赐府邸于禁城内,可谓咫尺天颜。但当朝臣不在南书房入值或办公时,就要迁出禁城:“天子诏(朱彝尊)入南书房,赐宅景山之北,黄瓦门东南,居一年,名挂弹事史议当落职。天子宥之,左谪其官,复僦宅宣武门外。”

  康熙以后到雍正朝设军机处后,南书房就不再承办密写谕旨之事。军机处由皇帝选派亲信的满洲大臣和汉族大臣共同组成,成为处理全政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南书房正成了“以诗文书画供御”的文馆。南书房亦被长期保留,直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撤销。因接近皇帝,对于皇帝的决策,特别是大臣的升黜有一定影响力。故入值者位虽不显而备受敬重。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