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的后世影响: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的源头

  《离》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时候最长的抒情诗。此诗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前半篇反复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要求革新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势力妥协的意志;后半篇通过神游天界、追求实现理想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陈述,反映出诗人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age.png

  全诗运用美人香的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的浪漫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体”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主要注本有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南宋朱熹的《楚辞集注》、清代戴震的《屈原赋注》等。

  后世影响

  《离》是中国爱国诗篇的开山之作,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的源头,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以及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后世文人无不对这诗推崇备至。唐代大诗人李白宣称:“屈平辞赋悬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的很多作品同《离》一样,往往大量编织神话传说、月风云和历史人物,构成具有象征意义的雄奇图画。

  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在1926年出版《彷徨》时引《离》诗句作为书前的题词,显示出《离》所体现的屈原孜孜不倦地追求理的精神对鲁迅的巨大影响。

  《离》在文学史上开创“楚辞”(即体诗)体裁。汉魏以后甚至以“”概称楚辞。晋郭璞《山海经注》引用《天问》《远游》,都称《离》;梁刘勰《文心雕龙》有《辨》一篇,所论包括全部《楚辞》作品;梁萧《昭明文选》列“”类,包含《离》《九歌》《九辩》等篇;宋朱熹《楚辞集注》卷一到卷五总称《离》,之后称《续离》。

image.png

  像明吴仁杰《离木疏》、明黄省曾《苑》、明张之象《楚绮语》、清贺宽《饮》等书,都是就全部楚辞而言的。《离》已经成为楚辞的代名词,“人”也成为诗人的代名词。

  《离》对后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殉身无悔的态度、上下求索的精神、香美人的喻托和悲秋伤逝的传等方面。《离》诗中包含的殉身无悔的执着和坚韧,激励着后世诗人在诗歌中以这种顽强执着的态度去追求理想的和,追求理想的人格和爱情。后世诗人还从诗中继承了对美好事物、美好情感、美好理想的追求精神,继承发展了诗中以香美人喻美好品质的兴手法。此外,中国古时候诗歌的“悲秋”传,当亦源于《离》。

  《离》不仅在中国备受推崇,在世界上也享有崇高声誉。随着《昭明文选》的传播,《离》在本奈良时代即传入本。它传入、越南的时间也很早。在欧洲,自从1852年德国费兹曼在维也纳皇家科学院报告上的德译本《〈离〉和〈九歌〉——公元前三世纪的两篇中国诗歌》问世以后,法、英、意、俄、匈等译本相继产生,有的还不止一种译本。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