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勒和苻坚都重用,为什么最终还是没能一全国?
石勒和苻坚的故事,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往下看。
人类原始的战争,体力、人力、群威群胆。人类进入文明后,文化对战争的影响越来越大,以至成为战争的灵魂、主宰。
五胡十六国时期,中国的正王朝偏居江南一隅,衰弱得不成样子。但这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割据政权却显得生机勃发,一个个相继崛起。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些割据政权的勃勃生机从何而来?
来自汉族文化!
热爱汉文化的十六国君主们
正当汉族文化被东晋王朝的荒烂糟蹋得益窒息的时候,却在北方少数民族割据政权创立者那里获得了新的生机。
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创立者们,无一例外地都以直接的,或间接的方式,从汉族文化中吸取战争智慧、成功经验。
直接的吸取方式,主要是指他们自身的汉化。创立北方第一个割据政权的匈奴贵族后裔刘渊,汉化程度最深。刘渊的刘聪,通经史诸子书,工书隶书,作有《述怀诗》百余篇,赋颂五十余篇。
曾经一过北方的后赵君主羯族人石勒,当过奴隶、雇工、土匪,目不识丁,但当他举兵后,却如饥似渴地经常请人给他阅读《左传》、《史记》、《汉书》,从中吸取经验。有一次,他请人为他读《汉书》,当读到郦食其劝刘邦立六国之后,他立刻惊叫道:quot;这是个荒唐主张!quot;当读到张良劝阻刘邦不要接受这一主张时,他才长出一口气道:quot;哦,亏得还有这个人!quot;他对中国古时候经典史书中的战争智慧及成功经验,具有惊人的理解吸收能力。
另一位一过北方的前秦君主氐族人苻坚,八岁就主动要求拜师学习汉文化,对古时候经典的理解同样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重用,是石勒和苻坚巩固治的基石。
间接的吸取方式,是指他们普遍重用有学问、有才干的汉族人为他们当智囊。两晋时,由于西晋内乱不止,东晋不堪,大批寒门士族(也有少数高门士族)痛心疾首,纷纷投奔北方少数民族者,尽情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这样的例子不少。
石勒重用张宾:
张宾,原籍赵郡中丘(今河北内丘县),父亲张瑶任过中山太守。quot;宾少好学,博涉经史,不为章句,阔达有大节。quot;他自视甚高,常对兄弟们说:quot;吾自言智算鉴识不后子房(张良),但不遇高祖耳。quot;他早先在中丘王帐下当都督,觉得没有意思,以病告辞。西晋永嘉之乱起,石勒跟随刘元海辅助quot;汉将军quot;刘渊打天下,与诸军下山东。张宾对亲朋好友说:quot;吾历观诸将多矣,胡将军可与共成大事。quot;于是他quot;提剑军门,大呼请见,勒亦未之奇也quot;。石勒走南闯北,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人,就把他留在自己身边。时间一长,两人混熟了,交谈也深了,石勒觉得张宾确实是个人才,遂quot;引为谋主quot;,让他给自己当首席谋士。
经过多年检验,张宾为石勒所出的主意:quot;机不虚发,算无遗策,成勒之基业,皆宾之勋也。quot;石勒对张宾不断提拔,褒奖有加,任命他为右长史、大执法,封濮阳侯,quot;任遇优显,宠冠当时quot;。石勒是个粗人,但对张宾非常敬重,quot;每朝,常为之正容貌quot;,在朝堂上呼他为quot;右侯quot;,亲切、信赖、依重。
张宾也确实为石勒出了不少好点子。如他给石勒讲成大事、夺天下,不能游走无定所的道理,建议石勒建都襄国,石勒欣然采纳,这一条成为石勒获得成功的关键。他为石勒争取人心,quot;谦虚敬慎,开怀下士,士无贤愚,造之者莫不得尽其情焉quot;。他劝谏石勒quot;肃清百僚,屏绝私昵quot;。他同石勒相处的原则是quot;入则格言,出则归美quot;,进了屋,面对面,无时不提醒石勒;出了门,当众人,处处维护石勒的威望。
他建议石勒说,治天下要重视文化,重视教育,重视士人。石勒认采纳他的建议,立太学,选士人当教师,把部属的三百子弟都送入太学读书,并每年多次视察学校,亲自考试学生。石勒根据张宾的建议,下令作战中凡是俘获的士人一律不得死,送往襄国,并任一名公族大夫专门管理这些士人,发挥他们的作用。张宾在作战谋划、政权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给石勒以极大帮助。
张宾病死,石勒痛哭不已,quot;哀恸左右quot;。quot;将葬,送于正阳门,望之流涕,顾左右曰:#39;天欲不成吾事邪,何夺吾右侯之早也!#39;quot;石勒还有一个更大的雄心壮志:他曾想一中国。张宾之死,使他的这一信心受到沉重打击,quot;因流涕弥quot;。这也从侧面反应了,石勒对的重用。
苻坚重用王猛:
王猛,祖籍北海剧县(今山东寿光),字景略。出身寒门,少贫,以卖畚箕为业。像他这样的出身背景,在东晋高门士族眼中是不屑一顾的。他性严谨,博学好兵书,quot;气度雄远,细事不干其虑quot;,对浮华之士quot;轻而笑之quot;。他年轻时游邺城,徐要召他为功曹,他quot;遁而不应quot;,隐居于华阴山中拜师苦读,quot;敛翼待时,候风云而后动quot;。
当时北方是前燕、前秦两强并存时期。当时苻坚是前秦东海王,胸有大志,招揽人才。他闻王猛大名,派吕婆楼去请,王猛跟随而去,两人quot;语及废兴大事,异符同契quot;,一见如故,留下。不久,苻坚弑昏君苻生(苻健三子)称帝,命王猛为中书侍郎。王猛帮助苻坚抑制贵戚豪强,加强集权,擢拔贤俊,实行法治,刷新吏治,发展农桑,使前秦国力益强盛。
东晋太和五年(公元370年),苻坚命王猛率领大军攻伐前燕。前燕第三代君主慕容[插图]命叔祖父、太傅慕容评率领三十万燕兵屯潞州(今山西潞城县北),抵抗秦兵。将士们奋勇拼,燕军大败,慕容评单骑逃回邺城。王猛乘胜追击,攻克邺城,前燕君主慕容[插图]被俘,前燕灭亡。王猛率军攻灭前燕,为前秦立了大功。灭燕后,苻坚又命王猛镇冀州,负责整理quot;关东六州quot;。
王猛屡次表请六州分遣官员,苻坚不肯,硬是把担子压在他一个人身上,给了他quot;便宜从事quot;的极大权力。王猛选拔清廉人士担任郡县官员,废除前燕慕容时期的恶政。迁前燕王公百官及鲜卑四万余户到长安,又迁关东豪强及诸杂夷十五万户到关中。这样,等于释放了鲜卑贵族强占的荫户农民二十万户以上,对中原百姓是一种政。
不久,苻坚任命王猛为丞相、中书监、尚书令、太子太傅、司隶校尉、持节、常侍、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王猛quot;表让久之quot;,苻坚下诏曰:quot;自卿辅政,几将二纪(二十余年),内厘百揆,外荡群凶,天下向定,彝伦始叙。朕且欲从容于上,望卿劳心于下,弘济之务,非卿而谁!quot;的确,在少数民族内部,一时难以找到王猛这样能干的人才,苻坚讲的是话、实话。
东晋宁康三年(公元375年),王猛病危,苻坚至王猛病榻前问政。王猛提醒他说,东晋虽然远在江南,但它是正,民心所归,我死以后,你千万不要做灭晋的打算。鲜卑慕容氏、羌族姚氏是对前秦最大的威胁,必须逐渐消灭他们,立国才能长久。王猛说完就死了,苻坚大哭。
但是,苻坚已经一了北方,还想乘胜一中国,他的这一愿望太强烈了。他没有听取王猛的临终劝告,贸然发动了淝水之战,想一举消灭东晋。结果大败,并且引起连锁反应,使前秦一北方的功业毁于一旦,顷刻之间土崩瓦解,北方重新陷入。
(苻坚不听王猛劝解,执意攻晋,结果身败名。)
局限性的汉化是导致二人未能一全国的原因
这就提出了另一个问题:石勒和苻坚一旦离开了汉族杰出人士的帮助,为何很快走向失败?答案很简单:他们接受汉族文化有很大的局限性。
石勒和苻坚,他们所倚重的都只是个别的汉族杰出人才。石勒依一个张宾,苻坚依一个王猛。对于庞大的汉族文化宝库而言,张宾和王猛从中吸取的文化知识、战争智慧、治国经验,毕竟受到个体生命的局限。
历史经验证明,要打胜一场立国之战,需要各方面的实力储备,包括思想文化准备。即使打胜了立国之战,要想把政权巩固住、把天下治理好,要一个强大的集团,要一整套不断完的基本制度,要夙兴夜寐、坚持不懈的励精图治。这一切,正是十六国割据政权所缺乏的。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