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宰相那么多,谁能称得上圣相的美誉?

  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李沆的故事,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北宋自宋太祖赵匡胤建国后,采用重文轻武的国策,重用士大夫而抑制武将,遂使得文人在北宋南宋两朝获得了极高的地位,并且,宋朝的官制里设置了参知政事这一职位,相当于是副宰相,故使得北宋一朝产生了众多的宰相。

  在北宋一朝,名声显赫的宰相有我们熟知的赵普、范质、寇准、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等一大批名人。但是,在当时,能获得“圣相”之美誉的,却是一个我们不熟知的人,他就是北宋第三位皇帝宋宗的老师——李沆(hàng)。

image.png

  李沆(947年-1004年),洺州(今河北永年)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甲科进士,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曾出任过一年的参知政事,后因故被罢免,又担任过一些州府的知州。

  至道元年(995年),宋太宗确定第三子赵恒为太子,他要给太子物色一个学问深厚、品德高尚的老师,经过反复筛选,宋太宗最终选定了李沆,任命李沆为礼部侍郎兼太子宾客,并且明确要求太子赵恒对李沆执之礼。

  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去世,赵恒即位,是为宋宗。宋宗即位后即任命李沆为户部侍郎、参知政事,李沆也就当上了宰相。

image.png

  宋宗继位后,北宋正是内忧外患的时代,北有契丹辽国不断侵扰,西有项人的虎视眈眈,内部还有益州(今成都)王均的叛乱,因此,面对这复杂的形势,李沆认研究对外防御、对内稳定之策,对工作专注到了忘我的境地。

  李沆担任宰相后,对己对人都严格慎重,特别不喜欢那些拍马屁和自己套近乎的人。曾和李沆为同事的胡旦因故被贬为坊州(今陕西黄陵南)任团练副使。胡旦得知李沆当上了宰相后,便写了一封祝贺信,信中除了祝贺外,还历数以前宰相的不是,最后吹捧只有李沆当宰相才是众望所归。

  谁知,李沆看了信后,非常不快地说:“我难道的有那么优秀吗?不过是机遇好罢了,背着人说人家的坏话,我是不会这样做的!”李沆任相期间,胡旦始终也没有得到任何提拔重用。

  李沆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于规劝皇帝做出超越礼制的事来。某一天,宋宗让侍从拿着册立刘氏(便是北宋著名的刘娥刘太后)为贵妃的手谕送给李沆,让他一下。

  谁料,李沆一看这不符合礼制,便当这侍从的面把皇帝的手谕给烧掉了,并让其转告皇帝:“就说我李沆认为这样做是不妥的。”宋宗无奈也只好取消这个决定。

  当时,北宋的士大夫们还流行向皇帝上密奏,看谁不顺眼了,就向皇帝密奏参他一本,反正被参者也不知道,但李沆却从来不这样做。

  宋宗见自己的老师从不上密奏,就奇怪地问:“大臣们都写密奏,为什么不见老师您写呢?”李沆回答说:“我是宰相,公事都能开诚布公,何必用密奏?那些向您上密奏的,不是挑拨离间,就是花言巧语的,我对这种行为非常讨厌,怎么还会去效仿呢?”

  李沆还有很多故事,限于篇幅,笔者最后再讲一个能说明李沆很有预见感的故事。当时的北宋战事频繁,另一位宰相王旦也和李沆搭档任参知政事,当时他们的工作非常辛苦。

  有一天,王旦对李沆说:“我们哪天能坐享太平,悠闲地生活呢?”李沆却回答说:“有些忧虑和辛苦,倒是件好事,可以让人时时保持警惕,即使某天的四方平安了,朝廷也未必能高枕无忧。”

  李沆选择每天向宋宗汇报北宋内的各种灾情,王旦却认为大可不必拿这些小事去烦皇帝,李沆则认为皇帝还年轻,应当使他懂得天下的艰辛、百姓的苦楚,否则,血气方刚的天子不沉迷于声色马,就会大兴土木,继而做出劳民伤财的事情来。

  景德元年(1004年)七月,李沆因积劳成疾而病逝,享年五十八岁。宋宗在李沆病重时还亲自前往探望,病逝后又前往拜灵悲痛大哭:“沆忠良纯厚,始终如一,岂意不享遐龄!”宋宗还为李沆辍朝五,追赠太尉、中书令,谥号文靖。

  同年秋,大辽萧太后、辽圣宗耶律隆绪率20万大军南下,在黄河北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阳)与宋军展开决战,最终宋宗在寇准的坚持下御驾亲征,亲临澶州后,宋军士气大振,最后在景德元年冬,辽与宋两国签订了“澶渊之盟”,两国边境从此保持和平百余年。

  可是,在李沆死后,朝中再也没有人敢在宋宗面前坚持原则,规劝其勤政了。之后,北宋在与辽国签订和平协议后,边境安宁无事,国内形势也一片大好,宋宗便沾沾自喜而有点飘飘然起来。

  为此,宋宗决定效仿秦始皇、汉武帝、武则天等古时候有大作为的皇帝们前往泰山封禅,由此而大搞劳民伤财的祭祀天地等活动,王旦多次劝说也毫无作用,在无可奈何之际,他又回想起李沆当年说的话,简直是佩服之极,感叹地说:“李文靖(李沆谥号)乃圣人也!”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