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百姓在面对蝗虫灾害时,会采取什么措施?

  前些时候,彼端的非洲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蝗灾蝗虫所没之境,粮食作物皆毁于一旦,给当地经济和人民生活带去了极大困扰。传闻这批蝗虫大军数量高达4000亿只,可谓是遮云蔽,让人防不胜防。都说能够有效地控制蝗灾蔓延,那么中国历史上的先民们,又该如何应对这种自然灾害呢?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image.png

  华夏文明大部分都以农耕立国,维持小农经济的平稳是历朝历代最主要的工作。在缺乏科学防治手段的古时候,这无疑给蝗虫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也开启了一段绵延数千年的人蝗斗争史。早在《吕氏春秋》中就对蝗虫有着这样的描述:“蝗螟,农夫得而之,奚故,为其害稼也。”而根据历史学家的计分析,至战国时期起到清末结束,华夏大地上平均五年就会发生一次蝗灾,从而剥去百姓一年不知疲惫的劳作。为了保护自家的粮食,古时候先民围绕灭蝗行动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

  在清朝学者钱炘和编写的《捕蝗要诀——附除蝻八要》一书中,作者总结了蝗虫极其幼虫的习性以及历朝历代所使用的灭蝗要诀。作品揭示了古人最早使用的灭蝗方法——人工扑法。顾名思义,此法主要依人力,通过布罩、渔网等大面积、轻薄化的物品,先将小部分蝗虫笼罩起来,最后或通过人工拍打,挖坑掩埋的方式再将蝗虫灭。此法形式多变万化,仅在此书中就介绍了布图式、合网式、鱼箔式等六种方法。

image.png

  《捕蝗要诀——附除蝻八要》一书的治蝗方法插图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简单方便,工具材料在农村中也能方便获取,所以在古时候较为普及。但是这种方法也极为耗时耗力,并且由于方法简单,灭蝗的效率也难尽人意。

  捕的效率低下,富有智慧的中华先民自然就找到了另外的手段来剿灭“蝗蝗”大军。火烧灭蝗法也是一个较为古老的法子,这种方法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诗经》就有这样的描述:“秉彼蟊贼,以付炎火”。此处的蟊贼可不是指绿林强盗,汉代《说文解字》是这么描述的:“蝗,螽也”,所以说此处的蟊贼就是指蝗虫大军。到了唐代,细心的百姓发现蝗虫喜好光源这一特点,开始在夜间使用篝火灭蝗虫,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唐元年间,今山东地区蝗灾非常严重。百姓非常惶恐,但却又不敢捕蝗虫,只是不停地进行祭拜,期待蝗灾可以消退。时任宰相姚崇以诗经为例,提出火烧蝗灾的办法,快速有效地抑制了蝗灾的蔓延。

古时候百姓在面对蝗虫灾害时,会采取什么措施?

  上述两种方法都是对针对蝗灾爆发后的补救性灭蝗行动,那么有没有可能在蝗灾还没有爆发时就将其扼在摇篮之中呢?《宋史》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这种方案早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了。根据《宋史》记载,宋朝景祐元年,为了防止来年蝗灾,宋仁宗曾下令“去岁飞蝗所至遗种,恐春夏滋长。其令民掘蝗子,每一升给菽米五斗。”、“诏诸路募民掘蝗子,一升给二十钱”。这种方法效果卓越,史书上也记载到百姓们受此激励,挖掘了近“万石”虫。此法虽好,但是由于虫多生长于春冬之际,与播种的时节有所冲突,所以会侵占一定的人力物力。明朝农学家徐启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发明了大名鼎鼎的“垦荒治蝗法”。通过边开垦,边治蝗的手段将虫死,同时播下来年的种子,一举两得。

  以上就是中国先民在面对蝗灾时所采取的一些措施方法,虽然无法全面地展示古时候人民与蝗虫斗争的过程,但也足以见证祖先的智慧与汗水。治理蝗虫,关键是要有想法和执行力,如今网上“吃货治蝗”的心态可就千万使不得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