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公主究竟做了什么事?竟会让李隆基对他的亲生姑姑下手

  唐玄宗李隆基是个极其复杂的人物,他既是大唐帝国盛世的缔造者,又是促成唐朝由盛转衰的始作俑者。我们愿意相信,李隆基在登基时的抱负不亚于任何一位千古皇帝,他向往着秦皇汉武的雄才大略和丰功伟绩。你可以说李隆基是个走错路的明君,但绝不能说他是一事无成的昏君,可以说没有李隆基,唐朝在数十年前就会迎来灾祸。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age.png

  事情的起因还要追究到唐中宗李显退位说起,常言道“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李显的皇后韦氏却是始终跟随丈夫身边的居家好女人。李显的帝位是被亲生母亲武则天夺走的,当初李显被贬去做庐陵王的时候,韦氏不离不弃,毅然决然地陪同丈夫,度过了那段不堪回首的艰难岁月。可等到李显再次称帝的时候,韦氏的贤妻良母形象崩塌,转而成为迷恋权力的“武则天第二”。李显的女儿安乐公主也是个得理不让人的主,整天想着让父亲废黜皇太子,立自己做皇太女,封建的男权思想固然是种糟粕,但韦氏母女颠三倒四的做法,无疑是一种女权。李显对韦氏在困难时期的陪伴感激涕零,因此对韦氏母女的无法无天保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纵容态度,每天上朝还要面对敢怒不敢言的朝臣,个个眼神里都是戏。

  韦氏母女将触手伸到朝堂内外,以至于做皇帝的李显反倒成了她们的眼中钉,只要李显活着一天,韦氏母女就觉得皇位离自己还要远一天。丧心病狂的韦氏母女竟然索性下害死了李显,事后还效仿武则天临朝称制,称帝的野心昭然若揭。韦氏认为只要自己能够原封不动地按着武则天的老路走,她就会顺利登基称帝,成为继婆婆后的第二位女皇帝。韦氏的想法很简单,当年李氏子孙不敢吱声,就连那些兵变都被轻松,现在李氏子孙照样不敢吭气。

  事实证明韦氏一点也不会审时度势,早在武则天时期就出现了能够当面斥责武氏子孙的李隆基,这么一位出类拔萃的柱石人物。武则天的亲信上官婉儿自然明白李隆基的能力,因此起的遗诏时候特意加上要李隆基的父亲李旦辅政。可心急如焚的韦氏不愿李氏子孙插手政事,认准了李氏子孙的懦弱胆怯,将相王李旦完全排斥在权力圈外。李隆基卓越不凡的见识在这里得到展现,他静下心来思考局势,韦氏的崛起对谁最不利,那当然是姑姑太平公主。

image.png

  不论天下是李家的还是武氏的,太平公主都能够做一个干涉政事的皇室公主,可韦氏如果得到权势,那么自己是决计进不了权力中枢。李隆基的想法和太平公主不谋而合,姑侄两人开始坐到一起商量铲除韦氏的决策,李隆基明白太平公主不愿被权力排斥的心思,太平公主也了解李隆基想要立一番功业的野心。太平公主是武则天的爱女,武则天在培养女儿方面,倾注大量心血,李隆基是李旦的庶出子,能力和见识在皇孙中名列前茅。

  作为武则天登基称帝和李显复辟的见证者,太平公主的经验深厚,适合在幕后做一些指挥谋划工作。李隆基的人际关系良好,守卫京城的御林军首领,和自己是常坐在一起喝酒吃肉的朋友。李隆基组织军队的能力的确不错,三言两语就劝得御林军首领心动不已,这支军队成为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发动的主力军队。然而开始的时候,李隆基的亲信就吓得临阵脱逃,气得李隆基差点拔刀追过去,整理好心情的李隆基,按照计划来到皇宫禁苑。联络好的守门小吏钟绍京战战兢兢,始终不敢下决定,幸亏他的妻子好言相劝,做通钟绍京的思想工作,不然李隆基连宫门都进不去。

image.png

  夜深人静的时候,李隆基向手下传达发动的指令,禁军士兵早已对仗势欺人的韦氏恨之入骨,纷纷拔刀以示响应号召。李隆基就这样带着近万人的军队涌入宫城,清洗诛了韦氏,这场险些夭折的以李隆基的胜利告终。父亲李旦即位称帝,意气风发的李隆基被立为太子,太平公主也成为决策朝堂的关键人物,然而唐王朝的危机才刚刚开始。李隆基的太子之位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得来的,这样一场足矣,也让心服口服的长子李成器将位置拱手相让,可昔的盟友太平公主却没有这么好说话。

  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李唐王朝就遭受多次打击,太子李贤、李显轻易被废,外戚武氏掌控朝堂,韦氏复辟的中宗李显,清除韦氏。动荡不安的唐朝太需要一个强势的君主来稳定政局,李家的社稷频繁落入外姓人的手里,李氏子孙憋屈了二十几年。

  唐睿宗李旦显然是个和事佬性格的人,他能看出太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的针锋相对,只好选择两头都不得罪的行为方式,采取相安无事的处事方式。当有军国大事需要裁撤的时候,李旦在接手处理的时候,这边问问李隆基的意见,那边想想太平公主的建议,总之是尽量做到平衡感。

image.png

  太平公主对李隆基的敌意益增长,她鼓动部分朝臣对李隆基的血产生质疑,认为李隆基是庶出子,论理该让嫡长子李成器做太子。李旦虽然有些胆小怕事,但也知道天下是李隆基从韦氏那里夺来的,没有李隆基的话,李氏子孙的子肯定不好过。每当遇到请求改立太子的奏章,李旦都会装作看不见,然后若无其事地扔到一边,继续对李隆基以重任。太平公主看到“血论”不成功,就又编制出“星象法”,趁着天空有流星、彗星,赶紧让那些方士入宫劝告李旦,故作紧张地说帝星有变。

  哪成想搬起石头咋砸了自己的脚,李旦听后认为这是老天想要李隆基继位的征兆,太平公主的这一出计谋反倒加速了李隆基的继位进程。李旦是不是故意装傻充愣,我们不难猜出,因为李旦的做法无异于保护了太子,粉碎了太平公主改立太子的阴谋。李旦退位后仍旧掌握军政大权和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这是李旦想要庇护妹妹的初衷,手心手背都是肉,太子是亲不假,妹妹也是亲妹妹啊。

  尽管李旦退位后不肯袖手旁观,李隆基还是果断对太平公主的羽出手,一举铲除掉太平公主的势力,至此唐朝的乱政祸患彻底清除。李旦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退位反倒加速妹妹的垮台,心灰意冷的情况下接受现实,索性将权力全都移交给李隆基,自己躲在宫内安心养老,度过余年。

  李隆基成功发动两次,足以证明他不是个昏君,最起码早年的他具有秦始皇的气魄,汉武帝的果敢,唐太宗的胸襟。而对于韦皇后他能够帮助太平公主也足见其胆识,而进而面对太平公主想要篡权却又能及时发动诛灭,更显示了他的果决,而对于权力的渴望这个实的目的也成为了他发动2次的初衷,也更让他在即位伊始励精图治,只不过可惜的是由俭入奢易,最后却以一场安史之乱导致大唐风光不在。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