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当政时期的宋朝是什么模样?看ldquo;仁宗盛治rdquo;另一面
仁宗当政时期的宋朝是什么模样?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在宋朝人眼里,仁宗治时期的太平盛世,远超被现代人推崇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这不是说说而已,有实力摆着呢!
仁宗时期,商业发达,经济繁荣,GDP在世界上的占有量达到了70%,国家税收货币岁入数是盛唐时的4.5倍。
文化发展更是到了鼎盛,唐宋八大家,宋人占六位,而这六位都出于仁宗当政时期。
但是,就是在这样一个“清平治世”的仁宗时代,却发生了一件与光鲜外表极不相称,让人大跌眼镜,甚至匪夷所思的叛乱事件,事起一个普通士兵死了他的上司。
这个士兵叫王伦,不是梁山落、被林冲火并的“白衣秀士”王伦,也不是北宋末年的“贼”王伦,它是被贴上“领袖”标签的王伦。
庆历三年五月,士兵王伦因为积怨死了自己的上司巡检使朱进,纠结四五十人反叛了,先后占领了河州、密州、
青州,又攻下了泗州、楚州、州、杨州、泰州、高邮。
到高邮时,王开穿黄衫,一起案件几十天内便演变成了一场反政权的叛乱。至到当年七月,才被朝廷剿灭。
这场叛乱“暴起京东,转攻准甸,横行千里,庞若无人”,最初时仅四五十人,最多时也不过二三百,却转战数十州,如入无人之境。
最不可思议的是,王伦叛军所过之州,知县、县尉、巡检等地方官,有的关起门来不抵抗,有的还去赴王伦的酒宴,被夺衣甲。
敛物相送、望贼奔迎,献兵甲、同宴饮,甚至成了地方官对付反贼的常态。
而且盗贼、叛乱并非王伦一家,仁宗治期间,大小盗贼猖獗,各种叛乱层出不穷。
就在王伦转战千里时,以张海为首的反贼,竟然在邓州礼遇顺阳县令的款待,县令敲锣打鼓敞开城门迎接他们入县城赴宴,还被留宿县厅,恣意劫掠。
到底是什么原因催生了这些奇葩行径?
01、北宋“强干弱枝”的国策是根本原因
赵匡胤夺取政权后,担心地方兵权对中央形成威慑,不仅削弱了地方的权力,还收了地方的精兵,甚至地方城防都不敢加固。
到仁宗时,江浙、荆淮、湖广等地处处无军,城垒不修。京西路的金州,在庆历三年时,全城仅有24个士兵。
如此薄弱的兵力之下,十几个拿起锄头就能,何况士兵出身的王伦还纠结了几十号人马。
02、官员论资排辈引发的不作为是直接原因
北宋用官采取的“论资排辈”制度,只要不犯错,提拔早晚都能惠及每个官员。
这种方法表面上看似公开公平,蛋糕均分,利益均沾,也避免了买官行贿。但是,却助长了苟且偷安、上下纵容的不作为风气的盛行。
对于地方官来说,自然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墨守成规、不思进取也就成了他们的价值取向。
03、仁宗的过度宽容是诱因
“不斗敌 ”是因为没有斗的强大资本,是不敢斗。但也不至于公然迎奉盗贼,甚至款待盗贼在规格上一个赛过一个。
这种不作为也太过头了,简直是旷世奇闻,难道就不怕朝廷对他们严惩。
其实,“不怕”就是因为没有严惩,官员们都摸透了仁宗宽容、优待士大夫的性格。
试想,盗贼攻城,如果在兵不强、器不利的情况下出城征讨,极有可能战败身亡。如果闭城“不斗敌”,在仁宗宽容仁厚的指导思想下,极有可能免于处罚。
于是,为了让盗贼快快出城,竟然出现了迎接入城、讨好宴请、礼送出境的丑态。
王伦事件结束后,朝廷有官员提出严惩不作为地方官的建议,但是在仁宗倡导的宽容理解氛围中被人敷衍过去,最后不了了之。
作为,有牺牲的危险;不作为,相安无事。有哪个地方官会把平叛盗贼当回事?会为地方的损失而痛心?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