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和曹植兄弟二人的感情如何?曹丕是否的那么心狠手辣?

  曹丕曹植的故事大家的了解吗?今天为什么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很多人都认为,在三国时期,曹更喜欢文采斐然的曹植曹子建,最终却还是选择了另一个曹丕作为自己的继承人,而曹丕继位之后,对自己的这个亲弟弟也曾想过下手,所以总是觉得曹丕心狠手辣,而曹植却是非常无辜。那么,这样的想法是否有些偏激呢?实情况下,曹丕对曹植是什么样的,他们兄弟二人的感情如何呢?

image.png

  在权力的争夺斗争中,尤其是当双方的砝码相差悬殊时,看舞台剧的观众们,总习惯用眼泪和移情于己的感叹,掩饰掉“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致命缺陷。曹丕曹植是在争夺储位,不是一般家庭的兄友弟恭,用心机、计谋再正常不过了,说到底是曹植手下人不像吴质给力罢了,看史书曹植并没有主动参与争夺储位,都是他手下人杨修、丁仪兄弟在热衷、闹腾罢了。想要扶曹植上位来谋取利益罢了,曹一开始就是对曹丕区别对待的,对很多封了侯,唯曹丕是五官中郎将、丞相副,在一门躲多侯的情况下,不封侯的那个是要继承老的爵位的。

  所以曹立曹丕为太子时的诏令“汝等悉为侯,而子桓不封,而为五官中郎将,此是太子可知矣”。我觉得曹的令文的意思是这样;你们闹腾什么,曹丕早就是我定的继承人,否认自己曾经欲立曹植引起的风波,曹不做声,下面人以为有机会,就会闹。曹老板的心思确定了,就不让人闹腾了。还说自己一开始就是让曹丕做人的,等于说那些和曹植搅和在一起的人,很蠢来着。

image.png

  曹丕狠无非是《七步诗》罢了,好多人是不信的,研究正史的话,还是不要相信了。曹丕有很多正当的理由曹植,如醉酒监国使者,监国使者代表的是皇权,这是藐视皇权,私自祭奠先王。但是七步不成诗这个理由最差劲,曹丕不是,他知道弟弟才华横溢,出口成章,否则也不用用哭来表示自己的孝心了。用曹植最擅长的东西来考校他,是无语死了。曹丕曹植的关系没有那么差劲。

  总的来说,争储事件历时短暂,曹植只是作为他人谋取私利的依托被动参与。因此,整个事件没有造成兄弟关系的隔阂:
建安二十年(215),曹丕尚托曹植索玉玦,二十二年(217)兄弟又一同宴饮。据曹植《黄初六年令》
黄初三年(222),东郡太守王机、防辅吏仓辑诬告曹植。曹植赴京陈诬告之罪。曹丕不听众议,免植罪使归国。黄初四年(223),曹植徙封雍丘,
又为监官所举,亦未治罪。

  黄初五年(224) 春正月, 曹丕下令曰: “初令谋反大逆乃得相告,其余皆勿听治; 敢妄相告, 以其罪罪之。 ”
政令下达的原因未载,但联系曹植为监官所举的时间及黄初五年后未曾受诬的情况来看,曹植无疑是此令的最大受益者。数次受诬,屡次赦免,曹丕待曹植可谓宽容优厚。前人多谓曹丕遣使者罗织曹植罪名,其实不然。否则,曹丕为何既使人捏造罪名,却又不治其罪?
究其实际,当时政策对诸侯王监察甚严,而监国谒者也不轻松,稍有不慎,即招身之祸。

  《三国志·魏书·楚王彪传》
记,嘉平元年令狐愚与王凌谋立曹彪,事发,曹彪。彪之官属以下及监国谒者,坐知情无辅导之义,皆伏诛。”监国谒者、防辅吏担负检举诸侯之过、防非辅正之责,楚之监国谒者因未能及时上报曹彪之过,便受株连被。因此,监国谒者势必严密伺察诸侯之过,及时上报、
纠过,以免祸及自身。而曹植“任性而行,不自彫励”,面对严密监察,必然会频繁与监国谒者发生冲突,难免为其所奏。故曹植屡次为监国谒者所奏,实由己之行事所致,曹丕对其较宽容,屡次赦免其罪责并未严肃处理。曹曾训诫曹彰曰:“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动以王法从事,尔其戒之!
”此语正可为曹丕与曹植关系之注脚。黄初以后,曹丕、 曹植情为兄弟,义为君臣,从君臣角度出发来看,曹丕待曹植不薄。

image.png

  我再增加一个例子,“初植未到关,自念有过,宜当谢帝。乃留其从官著关东,单将两三人微行,入见清河长公主,欲因主谢。而关吏以闻,帝使人逆之,不得见。太后以为也,对帝泣。会植科头负鈇锧,徒跣诣阙下,帝及太后乃喜。及见之,帝犹严颜色,不与语,又不使冠履。植伏地泣涕,太后为不乐。诏乃听复王服。《三国志·魏书·曹植传》:封六年,帝,还过雍丘,幸植宫,增户五百。”曹丕知道曹植的消息还是较高兴的,等到见了面,又装着一副严肃的表情,不和曹植说话。

  还有《三国志·魏书·曹植传》:“封六年,帝,还过雍丘,幸植宫,增户五百。”增加曹植的封邑,算是不错吧?nsp;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