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军功是如何计算的 把敌人的头割下来会不会太残

  说到古时候军功,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事迹。

  战争,哪有不残的道理,尤其是古时候的冷兵器战争,玩的就是心跳,血脉喷张、肢体横飞,胆子小的还有可能被吓得尿湿一片。战争,是矛盾的升级,也是对利益的诉求。战争是勇敢者的游戏,有战争,就会有流血和死亡,更会有伴随在死亡背后的军功。《水浒传》里就有关于军工的描写,如果哪位好汉被刺配充军了,只要获得军功,人生还是可以实现逆转的。如果军功够大,封妻荫子都有可能。宋江为什么要招安?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为了给弟兄们奔个好前程。奔个好前程的前提,就是得有军功。怎样获得军功?相信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多敌人。看过电影《七剑下天山》的观众,相信对剧中的大反派——烽火连城印象深刻。

image.png

  烽火连城为了完成上级的废武目的,不惜残并不会武功的普通百姓,然后斩下他们的头颅作为凭证,以此来骗取朝廷的赏银。可见,在电影《七剑下天山》里,通过斩首,就可以捞取军功。那现实中的军功又是通过什么方式来体现的呢?答案无疑就是敌。士兵上战场,敌的军功,天经地义。在历史典籍上,经常看到某某战役,斩首多少多少万,这可就是实实在在的军功呀。以战国时期法纪严明的秦国为例,秦国就对军功受赏进行了法律上的严格规定。秦律法规定:立军功的,按照功劳大小升爵受赏;国君宗族没有军功的,不能进入家族名册;有军功的享受荣耀,没有军功的即使富有也不能显荣。

image.png

  《史记商君列传》——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秦国的商鞅对于军功如何赏罚,还做了更加具体的规定。《商君书镜内》——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倾,益宅九亩……其战,百将、屯长不得首,斩;得三十三首以上,盈论,百将、屯长赐爵一级……可见,在秦国,斩敌首是获得军功和爵位的极好方式,就像商鞅自己说的那样:“富贵之家皆出于兵。”秦国正是通过这种斩敌首就获得军功的方式,才铸造出战无不胜的强大秦军。同时,为了防止出现类似《七剑下天山》里那样冒领军功的事情发生,商鞅做了相关方面的预防。

image.png

  具体规定就是:战斗结束后,将斩的首级公示三天,大家都没有异议后,方可行赏。但即使古时候对于斩敌首级有严格的确认管控措施,也难免会出现像《七剑下天山》里类似的百姓来冒领军功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我国历史上,明朝尤为突出。明朝将领,为了骗取朝廷赏赐,竟然降冒功、百姓冒功,甚至发展到战友冒领军功,想想就让人毛骨悚然。获得敌人的首级就有军功,因此战场上的士兵对于敌人的首,那是疯狂的爱恋,有时会因为抢夺敌人的首而自相残。历史上较著名的枪夺首事件,要数针对楚霸王项羽的抢夺。公元前202年,项羽乌江自刎。

  很多追项羽的汉军士兵、将官,为了抢夺项羽的身,大大出手,竞因为自相残而导致几十人死亡。最终,项羽的头被王翳拿去,郎中骑将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一段肢体。事后,五人均被刘邦封侯。《史记项羽本纪》——王翳取其头……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战场上的情况是瞬息万变,一只部队要想最大限度地保持战斗力,就必须时刻保持最好状态。割取敌人首级来记录军功的方式,显然会浪费士兵多余体力,迟缓军队行进速度,非常不利于继续作战。所以,聪明的古人就在割取首级来记功的基础上,演变出了割取耳朵、鼻子来记功的办法。

  耳朵相较首级,割取更加快捷,携带更加方便,非常适合于瞬息万变的战场。当然,一个人有两只耳朵,只能选取一只耳朵作为军功凭证。《神雕侠侣》里有一段情节,杨过为了给郭襄过生,组织人马斩了3000蒙古士兵,并将这些士兵的左耳带到郭襄生现场,以示凭证。杨过采用的就是以耳记功的方式。当然,大型战争会俘获很多敌人,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要是全部割首或者割耳的话,也挺麻烦。屠神白起在秦赵长平之战中俘获赵军40万,人家白起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全部。白起这样做,即最大限度地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又节省了己方的粮,同时也不耽搁秦军的机动性,一举多得。

  其实,古时候战争,斩敌人首级只是获取军功的一种方式。除了斩首以外,还有很多方式可以夺取军功。喻攻打敌人堡垒时的先登(最先登顶城墙者),再喻与敌人对垒时的破阵(攻破敌人的阵型),获得重要情报的斥候(古时候侦察兵),离间敌人内部的谋士,诈降敌人的内应,保障后勤粮的供给…都会获得军功。总之,决定一场战争胜负的所有因素,都有可能为参战士兵带来军功,斩敌人首级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