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很少出宫,清朝皇帝就爱微服私访
明朝和清朝,是中国古时候最后两个封建王朝。两个朝代有很多相似之处,如都以内阁制代替宰相制,都以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总领国家军政事务,都以科举考试为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
但两个朝代也有很多方面迥然有别,明朝大行其道的锦衣卫、东厂、西厂等,在清朝一概被取缔。明朝的宦官专权等皇权旁落的现象,在清朝也极为罕见。而明朝对臣民的思想约束钳制较为宽松,但清朝却实行了持续近百年的极为严苛残酷的。
两个朝代的皇帝也有很多不同之处。最为明显的一个区别,明朝皇帝大都是“宅男”,通常情况下都深居简出,待在皇宫中很少出门。除了必要的祭拜天坛、地坛、社稷坛、太庙,以及外出御驾亲征,绝大部分明朝皇帝在大部分时间里,都老老实实深居九重深宫。这种现象在明神宗朱翊钧身上最为典型,将近30年不出宫门。
号称异类的正德皇帝、也就是明武宗,在各类影视文学作品中,被描绘成一个酷爱到处乱跑的“户外狂人”。但细查史料就会发现,这种说法并不谱。明武宗一生也仅仅在正德十二年外出巡视宣府,在正德十四年带兵御驾亲征宁王朱宸濠叛乱,除此无他,出宫活动的次数频率,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多。
到了清朝,这种局面却为之一变。清朝皇帝的常活动中,出宫巡游几乎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清朝入关后的众多皇帝中,除了顺治帝和雍正帝出宫的次数较少,皇帝出宫则是家常便饭。
每年夏天,清朝皇帝要离开京师到承德避暑山庄避暑,秋季则要到木兰围场行围,这两项几乎成为雷打不动的定制。除此之外,他们还安排了密集的户外出巡活动,如康熙和乾隆,都曾大动干戈六次巡视江南,此外还有西巡五台山拜佛、东巡盛京拜谒祖陵等活动。
即使哪里都不去留在京师,清朝皇帝也不爱住在宫中。他们在京师郊外山水清幽之地兴建了以“三山五园”为代表的景观建筑群,包括万寿山清漪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圆明园、畅春园等。清朝皇帝动辄就离开皇宫,长年累月住在这些园林形胜之地。
明朝皇帝和清朝皇帝的生活习惯,为何会产生如此之大的反差?其实明朝皇帝的“宅男”现象非常正常,在古时候皇权体制下,皇帝一身系天下安危,本来就不能随便抛头露面满街跑。清朝皇帝总爱往外跑,不喜欢待在宫里,才是一种反常现象。
末代皇帝溥仪的弟媳嵯峨浩,是个本人,对清宫掌故旧闻了解颇多。她曾经写过一部书《食在宫廷》,其中阐述过清朝皇帝的常生活梗概。对于清朝皇帝总爱往外跑的原因,嵯峨浩在书中也做出了解答。
原来,清朝皇帝的这种举动,有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在逃避清朝宫中的一项祖宗规矩。清宫祖制:皇帝每天凌晨必须进行“早朝谒见”。凌晨寅正三刻、大约四点左右,管事宦官就会来到皇帝寝宫外,放开嗓子高喊:“已到请驾之时!”伺候皇帝的贴身宦官就得赶紧入内唤醒皇帝起床。
皇帝洗漱穿衣后,按惯例先进早点:一碗冰糖燕窝汤。然后起驾赶往太和殿接受群臣朝拜。无论风霜雨雪,如此。特别到了冬天,被强制从温暖被窝中叫醒,一头扎进冰天雪地中,那种滋味是一言难尽。
清代史学家赵翼,年轻时曾担任过一段军机章京,每天凌晨都要入宫参加早朝,他对这种情况深有体会。他在著作《檐曝杂记》描绘了皇帝早朝和皇子早起读书的情景:“黑暗中残睡未醒,时复倚柱假寐,然已隐隐望见有白纱灯一点入隆宗门”,慨叹说“本朝家法之严,迥绝千古”,“吾辈穷措大,专以恃读诗书为衣食者,尚不能早起。而天家金玉之体,乃如是”。也从侧面印证了嵯峨浩的说法。
即使是普通人,每天早上四点起床,也没几人能受。可想而知清朝皇帝确实被早朝制度折腾得不轻。嵯峨浩在书中写道:“早朝谒见,是皇帝生活中最头痛的事”。早朝这种毫无实质意义的形式明朝也有,但明朝皇帝对此较看得开,像万历皇帝就敢公然30年不上朝。清朝皇帝们却没这个胆子违背或者取消这项制度,生怕落下祖宗家法的昏君之名。
于是,一些变通之法也就“油然而生”。有三种情况被公认为可以取消早朝:一是皇帝出巡不在宫中,二是皇帝生病,三是有大功的朝廷重臣病故,才可以“辍朝”,停止早朝一段时间。
皇帝不可能天天生病,装病也有失体面,而且还要受御医们的轮番折腾。有大功的重臣也不能天天死。于是外出巡游离开皇宫,就成为皇帝们逃避早朝的不二之选。唯有到了巡游途中或者离宫别院中,清朝皇帝们才能享受到难得的,一觉睡到红三竿。可见,皇帝也不是那么好干的。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