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中箭为什么有人立刻死,有人却能活蹦乱跳的

  对古时候威力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作为冷兵器时代的王者,的地位毋庸置疑,“武艺一十八般,唯有弓矢第一”。历史上总流传着一些神箭手的传说,养由基一箭能穿透七层铠甲,三箭平叛的故事更是传奇。李广射虎,吕布辕门射戟,薛仁贵三箭定天山,似乎是无所不能的。那么问题来了,传说有多少可信度?古时候战场上的威力到底有几何?为什么有人中箭立死,有人却还活蹦乱跳?这个问题较复杂,小院试着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image.png

  弓的拉力

  的最大射程可达300米以上,有效射程通常在100米左右,正所谓“于百步之外”。箭支的威力,自然是随着弓的拉力而增长,能拉强弓的人必定力大无,拉力越大,箭速越快,箭速越快,伤力越大。较典型的如岳飞,史载岳飞力量惊人,能开三百斤弓,并且左右手都能开弓。《宋史·岳飞传》:“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

  岳飞这样天赋异禀的是极少数,就以距现在最近的清朝来看,清末武举考试12力弓为一标准,上限15力,参加的人都能开。12力换算成如今的磅数就是156磅,15力的弓磅数高达195磅,而且参加武举考试的考生很多都能拉开。参考现代奥运赛用的反曲弓是不许超过50磅拉力的,狩猎用的反曲弓一般65磅也就到头了,能够大概知道这是什么水准。

  这是武举考试的数据,那再看看清朝的实战弓,实战中清朝的弓普遍在7到9力之间,这个力量相当于单手41-53公斤的重物的水准,如果是能开12力弓的武举人,那就是单手举重70公斤的标准,这显然也是惊人的力量,以这样的拉力开弓,射出的箭支速度能达到44-50米/秒,甚至强于著名的英格兰长弓。

image.png

  箭的威力

  既然以拉力产生动能,那射出的箭支能产生多大动能,能有多大威力?要讲这个问题,则必须牵涉到甲胄。因为如果是无甲的目标,在顶着箭雨冲锋到足够近的近战距离之内的时间里,很可能已经伤亡过半,士气崩溃,等于是送人头。

  如前几年媒体报道的实版的“膝盖中了一箭”,一名市民被隔壁楼的邻居练习箭术时误伤,金属箭头直接穿透膝盖骨,继续深入达12厘米,两人相隔的距离是八十米左右,这种程度的伤势,在今天的医学条件下都难以复原如初,更不用说古时候,影响行动是肯定的,留下残疾也有很大可能。

image.png

  的设计思路,必定是以同时代甲胄为假想敌,要求能以较大几率射穿敌军普遍装备的甲胄。因为如果威力过小,则无法射穿铠甲,使其成为肋,如果威力过大,则导致装备成本上升,对财力要求过高,使其普遍装备军队成为困难。

  举个栗子,拿上文提到的15力的清弓来说,威力肯定能射穿同时期的布面甲,但它无法大量列装,一是因为制造时间太长,成本过高。二是由于能拉开的人太少,武举人相当于现在的省高考状元,全国一共也就几十个,他们的力量不能代表军队的平均水平。

  至于实际的数据,现在也有不少爱好者做过测试,复原的中国清弓最高箭速在44米/秒左右。有效射程上轻松穿透复原的锁甲,复原的铁扎甲,甲片厚度0.5毫米,也被一箭射穿两层。可见,的威力确实是惊人的。

image.png

  战场上的实际伤力

  那么,如果在战场上中了一箭,的还能活蹦乱跳吗?战场上士兵普遍装备甲胄,但是由于成本,普通士兵并非全身披甲,更多的是在重点部位加以防护,甲胄的质量也要军官相差不少。这样的目标,正是战场上的重点打击对象,普通士兵如果被命中,伤亡率同样很高。

  普通士兵如此,但将领就不同,将领装备的都是高级甲胄,这个标准超过了同时期能射穿普遍装备的甲胄这个要求,所以对抵抗力更高。历史上有不少记载将领中箭后全身而退甚至继续作战的事情,举不胜举,刘邦、关羽、努尔哈赤都曾中箭。事实上,一场战斗下来,战场上将领身中数箭乃至被射得像刺猬是很有可能的,史书中也多有记载。

image.png

  《新唐书》记载唐朝名将李光颜:初,贼晨压其营以阵,众不得出,光颜毁其栅,将数骑突入贼中,反往一再,众识光颜,矢集其身如猬。

  《宋史》关于韩世忠的记载:王师败,金乘胜追击至永安后涧,世忠被矢如棘,其将张遇以所部救之,乃力战得免。

  《明史》周遇吉:战马蹶,徒步跳荡,手格数十人,身被矢如猬。袁崇焕:“袁中箭,两肋如猬,赖重甲不透”。

  赖重甲不透,这是关键,身披重甲的将领,箭支往往无法透入造成正伤害,这体现了甲胄的价值。但如果认为身披重甲就射不死,那也大错特错,死于箭下的名将更多,别的不说,单单三国正史中,孙坚孙策父子都被,张郃膝盖中箭即死,他们的甲胄无疑是当时的,但射得不巧同样致死。

image.png

  综上所述,不是无敌的,也不是无用的,在特定时代对特定对象效果不一样,甲胄则是伴随它一生的敌人。其实讨论的威力还牵涉到很多问题,如弓的构造、箭支的长度、箭头的类型等等。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