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的农民中的第一个者下场都不太好吗?

  农民,是古时候历史中一个周期性的现象。每一次大规模农民的爆发,往往会昭示着一个王朝的土崩瓦解,和另一个王朝的诞生。同理,每一个王朝的覆灭与新生,往往也会伴随农民战争的鼓角争鸣。因此,农民也被视为推动历史车轮的最重要的原动力之一。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纵观古时候各大中原王朝,貌似只有晋朝和宋朝“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无论诞生与消亡,都与农民没什么关系,王朝则少有例外。细细研究古时候历次农民,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每到王朝末,敢为天下先的第一个者往往当不上皇帝,反而会沦为人的铺路石。

image.png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发动大泽乡,结果他们两个先后兵败被,他两人慢了好几拍的刘邦当上了皇帝,开创大汉王朝。西汉末年王莽篡位,绿林军、赤眉军发展的如火如荼,如中天,结果胜利果实最后归了名不见经传的刘秀,由此建立东汉。

  东汉末年,张角、张梁发起的黄巾大席卷天下,离皇位只剩一步之遥,最终却功亏一篑,曹刘备孙权成为最大受益者。隋朝末年,山东农民王薄最先高举义旗,号称“知世王”,“无向辽东浪死歌”传遍天下,但他最后却窝窝囊囊沦为李渊手下的一个普通武将。

  唐朝末年,浙东农民裘甫揭竿而起,拉开了唐末农民的大幕。然而裘甫的却为期很短,前后不足两年就以失败告终。唐朝最终被军阀朱温建立的后梁取代。元朝末年,刘福通和彭莹玉先后在江北江南发动红巾军大,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可两人最终都死在乱军中,坐上皇帝之位的人是明太祖朱元璋。

  明朝末年,这种现象更是典型到了极点。天启七年,陕北农民王二、王嘉胤发起明末农民,但二人不久之后先后战死,坐上金銮殿的是李自成。而李自成血战十几年打下的江山,最后又被清朝轻轻松松窃取。

image.png

  这种现象几乎贯穿整个古时候历史,非常具有普遍性。按常理说,“敢为天下先”是一种值得效仿的良好品质,所谓冒多大的风险有多大的回报,第一个者不应该都是如此凄凉的下场,最起码也应该成败参半,然而现实却让人无法弄清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其实,这个问题不难理解。俗话说“世事无绝对”,“敢为天下先”也不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适应性。最起码就农民这件事而言,就有很大局限性。

  任何一个古时候王朝,在走向彻底崩溃之前,往往还是一个颇具威胁性的庞然大物,数百年发展积累下来的人力财力和武装力量,仍然具有很强的反击力,“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此之谓也。而帝王将相们为了保住既得利益,也会进行一番激烈的垂死挣扎。

  而此时第一个农民者,虽然勇气可嘉,往往存在人数单薄、装备粗劣、后勤粮秣毫无保证、严重缺乏军事经验、缺乏友军支援配合等等诸多致命缺陷,在这种状态下受到朝廷倾国之力的压制打击,很难避免失败的厄运。打个方来说,好森林里发现一只受伤的猛兽,至于伤情有多重则谁也弄不清。而此时第一个敢近猛兽的人,很容易遭到猛兽拼死反扑而受到致命伤害。

  因此每到王朝末,第一次农民的发起者,失败风险几乎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故此失败率惊人。但他们的勇气却极大鼓舞了人,他们的经验教训也顺理成章被后起之秀所吸收利用,他们的行动也严重削弱了旧王朝的治根基,也因此成为后来者最佳的铺路石。无论成败与否,古时候农民首领们的行动,都为促进历史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