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牛李争rdquo;的经过如何?对唐朝造成了什么打击?

  牛李争(808年 - 846年) ,是唐末时,两派士大夫结互相争斗排挤的事件。

  唐朝末年宦官争权,朝廷的士大夫中反对宦官的大都遭到排挤打击。依附宦官的又分为两派——以牛僧孺为首的牛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这两派官员互相倾轧,争吵不休,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到唐宣宗时期才结束,将近四十年,历史上把这次的争命名为“牛李争”。

  牛李争是唐朝末年士大夫争权的现象,唐文宗曾有“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难”的感慨,牛李争使本来腐朽衰落的唐朝走向灭亡。

  开端

  根据《旧唐书》、《资治通鉴》的说法,牛李争的开始是由进士考试而起。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长安举行考试选拔人才,举人牛僧孺、李宗闵、皇甫湜等在考卷里批评了朝政。考官认为两个人符合选择的条件,便把他们推荐给唐宪宗。

  这件事传到宰相李吉甫(李德裕的父亲)的耳中。李吉甫见牛僧孺、李宗闵批评朝政,揭露了他的短处,非常不利,遂向唐宪宗哭诉,要求严惩这些举子。后来牛僧孺和李宗闵也没有受到提拔。

  此事引致朝野哗然,朝中大臣谴责李吉甫忌贤妒能。迫于压力,皇帝只好于同年将李吉甫贬为淮南节度使,另命宰相。这样朝臣之中分成了两个对立派。但此时李德裕、牛僧孺尚未进入朝廷供职,所以色彩尚不浓厚。

  斗争

  唐穆宗即位后,又举行进士考试。由牛人物钱徽主持。结果又被告徇私舞弊。在时任翰林学士的李德裕的证实下,钱徽被降职,李宗闵也受到牵连,被贬谪到外地去了。

  李宗闵认为李德裕存心排挤他,于是便对李德裕非常不满。牛僧孺当然很同情李宗闵。于是以后牛僧孺、李宗闵就跟一些科举出身的官员结成一派,李德裕也跟士族出身的人结成一派,两派明争暗斗,非常厉害。

  唐文宗即位以后,李宗闵结通宦官,当上宰相。李宗闵向文宗推荐牛僧孺,也提拔他为相。僧孺、宗闵两人掌权,极力打击李德裕,把李德裕调出长安,贬谪他为西川(今四川成都)节度使。

  当时西川附近,一个吐蕃将领投降,李德裕趁机收复了重镇维州(今四川甘孜州东部)。李德裕大喜,立刻上书朝廷,以为自己立下大功,立刻飞黄腾达。但是宰相牛僧孺却对唐文宗说:“李德裕收复了一个维州,算不了什么;跟吐蕃搞坏关系,那才不划算呢!”牛僧孺还要唐文宗下诏,敕命李德裕将维州还给吐蕃,李德裕非常愤怒。

image.png

  后来,到了唐武宗即位,牛失势,李德裕当上了宰相。他极力排斥牛僧孺、李宗闵,把牛的人都贬谪到南方。846年,唐宣宗即位后,对武宗时期的旧臣一概排斥,撤了李德裕的宰相职务,把李的人全部贬谪到崖州(今海南)。至此,四十年的牛李争结束,唐朝时局却一发混乱,不可收拾。

  领袖

  顾名思义,人们通常认为“牛李争”中的领袖分别为牛僧孺(“牛”)和李德裕(“李”)。

  然而关于牛僧孺进行派斗争的事迹在史书上出现得很少,这使得有人怀疑他的派领袖地位,认为他只是李宗闵拉拢过来打击李德裕的工具。这种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因为早在唐穆宗时期,时任宰相的李逢吉就举荐过牛僧孺,被认为是利用牛廉洁正直的名声为自己的势力增加砝码。后来,牛僧孺不甘同流合污,辞去了宰相的职位。文宗太和四年,入相不久的李宗闵再度举荐牛僧孺时,当然也有可能出于和李逢吉同样的考虑。根据这种观点,李宗闵应被视为“牛”的领袖,而牛僧孺最多只能算名义上的。

image.png

  另外一种观点希望扩大两个派的领袖人选,即将牛僧孺和李宗闵看作是李逢吉的继承者,而将李德裕视为裴度的继承者。在宪宗时期,两位政坛重量级人物李逢吉和裴度就进行过针锋相对的斗争,最终裴度被驱逐出京师。如果认可这种观点,牛李争的展开时期就要提前到李逢吉和裴度的交锋。在费正清、崔瑞德主编的《剑桥中国隋唐史》中,牛僧孺、李宗闵和李逢吉被当作牛的领袖;相应地,李的领袖是李德裕、裴度和李绅。

  《周秦行纪》、《牛羊历》、《续牛羊历》及《周秦行纪论》是唐代朋之争下的小说。

  重要事件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钱徽贡举事件。李宗闵时任中书舍人。李德裕时任翰林学士。

  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牛僧孺入相。李德裕出为浙西观察使。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牛僧孺多次辞相,出为武昌节度使。

  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李德裕改任兵部侍郎。宰相裴度推荐李德裕担任宰相,未成功。李宗闵通过宦官的关系当上宰相,将刚刚入朝的李德裕调出,任义成节度使。

  唐文宗太和四年(830年),李宗闵引荐牛僧孺入相。曾经推荐过李德裕的裴度辞相,出为山南东道节度使。

  唐文宗太和五年(831年),吐蕃维州守将悉怛谋请降。西川节度使李德裕派兵入据其城。牛僧孺令缚还悉怛谋及从者,被吐蕃官吏尽于维州城下。

  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李德裕入朝任兵部尚书。京兆尹杜悰向李宗闵提出建议,通过推荐李德裕任御史大夫的方法,与李德裕修好。得到李宗闵的同意后,杜悰造访李德裕,提出这一方案。李德裕非常高兴。但李宗闵在与杨虞卿商议后,终止了上述方案,错过了这个很可能是双方和解的最好的机会。

  唐文宗太和七年(833年),李德裕升任宰相,将杨虞卿、张仲方、张元夫、萧浣等牛人物降职,出为地方官。不久,李宗闵出为山南西节度使。

  唐文宗太和八年(834年),当权的李训、郑注为了排挤李德裕,再次引荐李宗闵入相,之后,李德裕出为镇海节度使。

  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年),李训、郑注指责时任京兆尹的杨虞卿传播谣言,说郑注为皇帝配药时,采集民间儿童的心肝。天子大怒,将杨虞卿下狱。李宗闵为杨虞卿辩护,也遭到贬斥,出为明州刺史。

  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武宗召李德裕入朝为相,信任有加。之后数年间,李德裕对李宗闵、牛僧孺等一再贬黜。

  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宣宗即位,为了夺回朝政大权,故出李德裕为荆南节度使。此后,宰相白敏中等人一再贬黜李德裕。李宗闵病故。

  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牛僧孺病故。

  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李德裕病故。

  史学家的意见

  中国史学界对于牛李争的性质存在分歧。已故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认为牛代表进士出身的官僚,李代表南北朝以来山东士族出身的官僚。他们之间的分歧不仅是政见不同,也包括对礼法、门风等文化传的态度之差异。总体上认为,牛是新兴的庶族地主;而李则是没落的门阀世族。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牛李争的焦点在于对待藩镇态度,是主张强硬政策与妥协政策的分歧。又认为李主张革新,牛因循守旧,所以李是进步的,而牛是守旧的。但无论如何,不管牛或李,都必须跟宦官合作,倚宦官提拔。因为唐朝中叶以后,正在主导朝局的主角几乎都是掌握中央禁军兵权的宦官,牛李争虽然对唐代政局有其一定的影响,但与宦官相,上只能是第二流的角色而已。

  清朝赵翼认为,“李”指的是李宗闵。唐史专家岑仲勉也认为所谓的“李”,应该指的李宗闵。在他看来,李德裕无。他的主要证据有:

  武宗即位后,重用李德裕,将杨嗣复、李珏两位宰相罢免。这二人被认为是牛。此时李德裕并没有乘机落井下石,而是力劝武宗对他们从轻发落。

  在李德裕任宰相时,有人向武宗推荐白居易担任宰相。李德裕认为白居易年龄太大,建议武宗拒绝。但他同时又推荐白居易的族弟白敏中,而白敏中被认为是牛的重要人物。事实上,白敏中后来确实参与了李德裕的活动。

  在牛李争中,不少名人都成了受害者,其中又以诗人杜牧和李商隐受害最深。杜牧和李商隐因为夹于其中不能得志,隐郁终身。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