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科举考试到底有多难 期间的考试又是如何进行的

  你的了解古时候科举吗?为什么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古时候的“高考”,其实就是科举考试。根据史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

image.png

  中国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

  古人的科举考试到底有多难?纵观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应试者浩如烟海,状元郎也不过649位而已。古时候的“高考”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说今天难上十倍百倍都不为过。

  古时候的“高考”

image.png

  科举考试共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四道门槛。童生试,即科举时代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是读书士子的晋升之始。应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称童生。通过童生试就变成了生员,俗称“秀才”。

  成为秀才,意味着有“功名”在身,享有一定特权,可以免除差徭,见知县时不用下跪、知县不可随意对其用刑、遇公事可禀见知县。考中了秀才,就可以正式开始参加科举做官。

image.png

  然后就是乡试
,它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乡试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通过乡试便可以参加会试,即所谓的进京赶考。

  最后的考试就是殿试
,殿试由内阁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科举史上的殿试是由武则天首创的。殿试就是所有学子正的人生巅峰,殿试的前三名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状元、榜眼和探花。

image.png

  科举名列第一称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代表着古时候考生在科举考试中以己所学所能达到的最高位置。因而“状元”也是古时候考生们的“终极梦想”。

  这一路听来貌似简单,但其中的门槛,一个一个难。明代童生试的录取率仅为非常之一,到乡试,至少要考到全省前几十名,才有机会得到进京赶考的资格。而这些全国选的佼佼者中,又仅有三分之一能通过会试。

  古时候的“高考”的考场制度

image.png

  说到古时候“高考”,第一个难关不是试卷,而是考场环境。在科举考试时考生每人一个单间叫“号房”,里面监考很严,当考生进入考棚后,就要锁门。

  考生进入考棚时,要进行严格的搜身,以防考生作弊,考生们必须排着队,一个个验身,查清楚有没有带小纸条,平均一个考生就要耗上大半个小时。

image.png

  带着笔墨蜡烛和干粮进去,一坐就一天,第二天早晨才能出来,中途睡觉连床都没有,只能拿两块木板拼起来凑合着用。考生们参加考试期间,“吃喝拉撒睡”皆在“号房”内,直到考试结束。

  考生也可以在里面上厕所,可是房间严密,夏天不能透风,冬天不能生炉,温度不适,气味不宜,和现在舒适的空调相,是天上地下。要求非常严格,可谓“戴着镣铐跳舞”。

image.png

  总之,考场制度非常严格,让一般的考生身体吃不消,除此之外,考题数量也非常巨大,科举的考试内容也不单单是“写一篇800字作文”那么简单。

  今天的考试条件以前好多了,但科目繁多,一门接一门,对学子们的考验也不低。
不过,辛苦的时候不妨想想古人,他们连魔鬼科举都挨过来了,我们只要咬一咬牙,海阔天空就在眼前。各位看官,您说呢?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