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的身份是怎样的?为什么他要改立新君呢?

  董卓拥兵自重进洛阳,在三国迷们看来这是出自大将军何进的昏招,以至于引狼入室。而且董卓废立新君,也是昏招的表现。在我未曾去了解细节之前,也同样认为董卓进京之后仿佛就像是未经思考便做了很多率的决定。但是现在看来董卓废立新君并不是没有目的的,相反也是董卓当时所能做的事情。

  董卓

  董卓的身份

  董卓可以说是历史上的第一个军阀,也正是董卓开启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根源,废立刘辩实际上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原本在汉灵帝去世之前,选定的继承人就是刘协而不是刘辩。可以说董卓的行为反而是成全了汉灵帝的遗愿,但是问题就在于董卓的身份,他身为一个军阀,只不过是边境上的一个将军,何德何能能够有着废立君主的权力呢?因此各路军阀都不肯服从,这也就引发了讨伐董卓的行动。

  董卓

image.png

  对此一般看法都认为是董卓入洛阳之后开始因为权力腐化变得膨胀,反观董卓进入长安的记载。袁绍和曹等人围剿宦官的时候,刘辩和刘协二人都被带出了洛阳,正好就遇到了董卓。董卓这时候看到刘辩询问发生的情况,刘辩哑口无言,支支吾吾。反而是年龄小的刘协泰然自如,将来龙去脉说了出来。因此就在这时候董卓就想要废除刘辩,改立刘协。

  董卓

image.png

  然而这件事并不能经得起推敲,第一是这一则史料来源不准确,是陈寿从记载当中引入的,其次则是董卓还未入洛阳,对洛阳的局势并不明确,这时候还不能说董卓有机会掌握朝政,如此以来董卓怎么会就思考到废除刘辩的事情呢?另外董卓如果想要当权臣,自然会选择一个好控制的傀儡,刘协的表现刘辩亮眼,这样一来也就和董卓的初衷相违背,这些都说明董卓并非是心血来潮改立皇帝,而是有预谋有准备的。

  这一个准备就是董卓在洛阳毫无根基,董卓需要用一件事来立威。董卓的威胁汉灵帝时期就已经察觉了,对此汉灵帝还曾两次削夺董卓兵权,只不过都被董卓识破,没有成功。第一次是汉灵帝企图明升暗降,将董卓任命为少府,也就是九卿之一,已经是位高权重。但缺点就是没有兵权,只是一个掌管皇室开销的职务。而第二次则是汉灵帝调任董卓出任并州牧,只不过这一次董卓还是很狡诈,答应了前往就任,但中途一直故意拖延时间,董卓预感到汉灵帝病重之后生命垂危,很可能洛阳会发生巨变,因此董卓实则是在等待机会。那么这又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袁绍虽然是庸主,但也不至于连汉灵帝都能看到的问题他看不到,但袁绍却是力主让董卓入京的人物,袁绍是出于什么目的呢?看看丁原的结果,答案也就不言而喻了。丁原是并州刺史,但是一被召入洛阳之后马上被卸职,调任为执金吾。这前后的区别是官位升职,但丁原原本并州的军队没了,只能掌握皇宫卫兵。所以董卓在这里体现了敏锐的察觉力,没有冲动入洛阳,反而是一直等待机会。

  当然这里也能看出董卓一旦是入洛阳,结局也是兔死狗烹,会失去能成为军阀的机会,不但是没办法拥兵自重,反而是被袁绍等人控制起来。

  改立新君的目的

  所以改立新君的目的只是为了能够建立威望,从皇位继承上着手,取得资本。在《后汉书》当中给出了解释,董卓自称和董太后为同族,而汉灵帝和董太后都是希望刘协继位的,自己所做的只是圆了先帝的愿望而已。实际上在立太子的事情上汉灵帝的确是心有所属,刘辩虽然是何皇后所生,但是从小被寄养在皇宫之外,所以汉灵帝对他并不喜欢。反而是刘协从小居住皇宫之中,还是董太后亲自教导的孩子,唯一不可的就是刘协不是嫡长子,所以汉灵帝一直没有拿定决心。但在临终之前,汉灵帝还是给宦官蹇硕下达了指令,希望能让蹇硕扶持刘协上位。也正是这个初衷,才引发了宦官和何进之间的矛盾,所以历史的奇妙便在于此。

  回归正题,董卓废立新君的目的是为了自己赚取资本,所以董卓很快行动了起来,并且开始整顿军队和收编何进的遗留兵力,除此之外董卓还吞并了丁原,收服了吕布。其速度之快让很多人都没有反应过来,就发生了洛阳易主的事件。然而董卓高估了自己,也低估了各路军阀的野心,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情不只是董卓想要做,军阀也一样有着野心。

  于是也就发生了诸侯联军讨伐董卓的事情,董卓在洛阳发现自己的所作所为并没有起到作用,反而是使得东汉王朝的约束力和权威扫地,无奈之下董卓撤离洛阳,并且一把火将洛阳烧为灰烬。董卓一撤退,军阀也就开始了兼并,打开了长达四百年乱世的开端。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