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渊阁主要受什么建筑影响?是清朝哪位皇帝下令修建的?

  乾隆四十年(1775年),文渊阁正式动工,次年即顺利建成。在建筑规制、建筑功能和理念上,文渊阁都仿效天一阁,但实际情形却多有异同之处。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作为清代江南地区最负盛名的书楼,天一阁的命名、构造及书方法都具匠心。其阁名源于古时候“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说法,寄寓以水克火之意。

  天一阁的建筑是一座重檐硬山顶、砖木结构、六开间的二层小楼,楼下六间一字排开,分别加以隔断;楼上则西侧为楼梯间,东侧一小间空置不用,居中三大间合而为一。实际上是以楼下隔断为六间,楼上通为一大间的建筑格局,来体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寓意。

  在建筑物的装饰上,也特别在阁顶及梁柱上饰以青、绿二色的水锦纹和水云带,还专门在阁前凿池蓄水,以防不测。

image.png

  而天一阁对典籍的收更是极为讲究。据当时奉命前往查看的杭州织造寅着所言:“阁共六间,西偏一间安设楼梯,东偏一间以近墙壁,恐受湿气,并不贮书。惟居中三间,排列大橱十口,内六橱前后有门,两面贮书,亦为可以透风。

  后列中橱二口,小橱二口,又西一间排列中橱十二口,总计大小书橱共二十六口。”即在上下六开间的二层楼房中,只有楼上通为一间的居中大屋用来贮书。并且,书橱都不墙,而是放置在屋子中间,楼房前后开窗,书橱亦前后开门,以便通风,防止潮湿。可以说,天一阁的命名、规制和庋,都完美地体现了防火的理念和书的功能。

  文渊阁仿效天一阁的规制,在外观上也分上下二层,面阔六间,各通为一,沿袭了天一阁“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寓意。其构造则为水磨丝缝砖墙,深绿廊柱,菱花窗门,歇山式屋顶,上覆黑琉璃瓦,而以绿琉璃瓦镶檐头,屋脊饰以绿、紫、白三色琉璃,浮雕波涛游龙,所有的油漆彩画均以冷色为主,营造出皇家书楼典雅静谧肃穆的气氛,而与整个紫禁城宫殿琉璃、朱红门墙的暖色格调和喜庆氛围截然不同。并且,阁前还开凿方池,池上横跨石桥,池中引入金水河水,阁后则叠石为山,四周列植松柏,阁东侧碑亭内石碑以满、汉文镌刻乾隆帝所撰《文渊阁记》。

  可见,文渊阁的建置既参照了天一阁的规制,又根据传的官式做法和皇家建筑的特殊身份而作了创造性的发挥。

image.png

  除宫廷建筑与民间建筑在规模和形式上的区别而外,文渊阁与天一阁最主要的差异还在于内部构造的改进。天一阁上下两层,文渊阁则采取“明二暗三”的建造方式,即外观看上去重檐两层,实际上却利用上层楼板之下的腰部空间暗中多造一夹层,全阁共有上、中、下三层。这种建造方式,俗称“偷工造”,既美观大方,又节省工料,还特别实用,便于贮书,反映了清代宫廷建筑在工程设计和建造艺术上的高度技巧和水平。

  作为皇家书重地,尤其是紫禁城中专门用于收《四库全书》的书阁,乾隆帝还特别从文化上赋予了文渊阁不同寻常的深层涵义。

  鉴于《四库全书》是一部汇集历代典籍精粹、囊括传文化精华的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丛书,乾隆帝专门为建造在宫廷禁地和皇家园囿的四座书阁命名,除宫中的文渊阁沿袭明代之称外,三阁分别命名为文源、文津、文溯。此即“四阁之名,皆冠以文。而若渊、若源、若津、若溯,皆从水以立义者,盖取范氏天一阁之为”。

image.png

  也就是说,以文渊阁为代表的内廷四阁之名,皆取法天一阁,体现了以水克火的理念。然而,不单单如此,更为重要的是,乾隆帝还“以水喻文”,进一步阐发了四阁命名的文化意蕴。

  在乾隆帝看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文化,如同浩瀚的江河之水,经史子集各为其中的渊源流派。他说:“文之时义大矣哉!以经世,以载道,以立言,以牖民,自开辟以至于今,所谓天之未丧斯文也。以水喻之,则经者文之源也,史者文之流也,子者文之支也,集者文之派也。派也、支也、流也,皆自源而分,集也、子也、史也,皆自经而出。故吾于贮四库之书,首重者经。而以水喻文,愿溯其源。”

  四阁的命名不仅涵蕴了古时候典籍的丰富浩瀚和传文化的博大精深,还提醒人们要于沿流溯源,找到读书治学的途径与方法。乾隆帝说:“盖渊即源也,有源必有流,支派于是乎分焉。欲从支派寻流以溯其源,必先在乎知其津。弗知津,则蹑迷途而失正路,断之讥有弗免矣。”就此而言,文渊阁的名称虽然沿袭明代,但其深层次的文化意蕴,却得益于乾隆帝的重视和阐发,更渊源于中国古时候丰富的典籍与灿烂的文化。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