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北伐失败后,为什么诸葛亮还要继续北伐?他有什么目的?

  下面由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诸葛亮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诸葛亮

  刘备死后,诸葛亮成为了蜀汉政权实质上的一把手。在诸葛亮的领导下,蜀国进行了数年时间的休养生息,综合国力恢复到了夷陵之战前的整体水平。诸葛亮一直没忘效忠汉室,发扬蜀汉的职责,在国家实力恢复后,他开始了北伐之路。

  诸葛亮的北伐之路主要是从魏国的西南方向出兵,与吴国政权协同进攻。虽然诸葛亮的算盘打得很好,然而在我们两千年后的现代人眼中,蜀汉伐魏等于以击石,双方的实力差距非常大,想要克复中原实在太过困难。

  当年刘备作为留着汉室血脉的宗室子弟,他的主张和起兵时所喊出的口号自然是匡扶汉室政权,抚慰黎民百姓。然而刘备身边围绕的创业伙伴可未必有那么忠于汉室,他们有很多都是被刘备的仁德、名号以及个人魅力所吸引而追随在他的身边。

  汉朝自桓帝、灵帝以来,朝廷经过了黄巾、十常侍乱政、董卓擅权等一系列事件,汉朝的威信早就像风中的残烛一样疲弱;而像刘关张这样一心想要兴复汉室的人终究只是少数,大部分都是像袁术这样的投机分子。

image.png

  刘备的身边虽然有像关羽、赵云这样的英雄豪杰,但也不乏糜芳、傅士仁之类的临阵倒戈之辈。再加上蜀汉前期人才损耗太大,我们所熟知的关羽、张飞、黄盖等等,全部都已经去世,可以说北伐之路除了诸葛亮的满腔热血外,不论是将领实力还是国家实力,都不可能跟曹魏相媲美。

  既然实力相差如此悬殊,有“卧龙”之称的诸葛亮能不知道吗?那他为何还一力主张北伐呢?这还得从一开始说起。当初刘备流落到了新野,听说隆中有一名号为“卧龙”的名士在附近隐居,求贤若渴的刘备遍几次登门拜访,终于请来了诸葛亮为自己出谋划策。

  而诸葛亮在遇到刘备的前半辈子都在干嘛呢?诸葛亮是琅琊郡的名门望族子弟,但他幼时父母便双双过世,跟着叔父诸葛玄四处流浪并投到了荆州刘表的门下。后来诸葛玄死后,他便在一直待在隆中,种田、吟诗,与徐庶等三五好友不定期小聚。

  可以说这时候的诸葛亮有一腔热血,但天底下却没有人能够赏识他的才干,心里颇有择主之臣,却不遇明主的郁闷感。毕竟当时诸葛亮只是个27岁的年轻人,此前又没有任何政绩来证明他的实力,相信无论是谁都不会无条件的重用一个毫无资历却又心天高的年轻人。

image.png

  但刘备却不一样,他是的认可并欣赏诸葛亮的才能,他毫无保留的对诸葛亮坦诚相待,并将诸葛亮以重任。千里马能够遇到这样的伯乐赏识,诸葛亮自然是从此对刘备死心塌地。就算刘备并不打算兴复汉室,而是另外成立一个政权,相信诸葛亮同样也会鼎力相助。

  在诸葛亮北伐时期所留下的文章《出师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给刘禅写下了“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这样的肺腑之言。诸葛亮感激先帝刘备曾对他有知遇之恩,所以他要倾尽全力去报答刘禅。

  很多人站在后人的角度来看,认为当时诸葛亮北伐没有任何成功的可能性。实际上诸葛亮是一个实干家,不可能为了不切实际的目的而盲目消耗蜀国兵力,诸葛亮北伐前期的战略目标乃是拿下陇西、凉州进行长期经营,一举扩大蜀国的基本盘。

  同时曹魏的北面面临着少数民族的侵袭,东北方向又有公孙渊势力虎视眈眈,南方的孙权也摩拳擦掌随时准备从魏国身上咬下一块肉,这样的局面就算不能成功拿下陇西、凉州,也能迫使魏国派兵回防,大幅度消耗魏国的国力。

image.png

  其实要看诸葛亮北伐的目的,还可以从一个人身上看出,那个人就是魏延。魏延当初提出建议说可以走子午道,但事实证明这条道当初曹已经走过,实在是行不通,诸葛亮在临终前下令要除掉魏延,就是为了让魏延不可兵行险招,这样会彻底拖垮蜀国。

  在第一次北伐失利后诸葛亮就明白了蜀汉跟曹魏的差距,可以说之后的北伐不过是他想要去消耗曹魏的能力,如果蜀汉跟曹魏共同消耗,那么曹魏就会掂量之后是否还要攻蜀,毕竟还有个孙吴在旁边呢。

  诸葛亮的算盘可以说打得挺不错,他北伐的目的并非匡扶汉室,而是通过北伐放缓了曹魏攻蜀的步伐,在之后曹魏一直没拿蜀汉开刀,如果这个时候蜀汉抓紧时间修生养息并且培养将领,并非没有胜算,可惜诸葛亮一去世,蜀汉更没有撑得起台面的人,白白浪费了诸葛亮的这一番苦心。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