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本来是一个弱小的国家,究竟是如何崛起的?

  秦国的崛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非要找到一个分水岭,那么在秦孝公时期进行的商鞅变法,便是秦国由弱变强的分水岭。在秦孝公时期,秦国在经历了几代秦王的折腾之下,便的危如累,老秦人能够继续走下去,能否实现东出的梦想,让秦孝公打上了一个问号。

  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要解决问题。秦孝公也是一位雷厉风行的君主,秦国积弱,要想富强就必须用改革来富国强兵,要改革就少不了人才的加入。

image.png

  秦国地处偏僻的西垂,国家成立的时间不长,人才也屈指可数,怎么办?秦孝公解决问题的思路很清晰,那便是缺什么就补什么。于是秦孝公发布求贤令,广招天下英才,并且承诺,甘愿“与之分土”。

  商鞅当时在魏国公叔痤的手下任职,公叔痤死后,将商鞅推荐给魏王,但魏王觉得公叔痤病的糊涂了,便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商鞅也只能在魏国继续等待机会。

  一道来自秦国的求贤令传到了山东六国,但凡有才学的人,能够让秦国崛起的人,秦孝公承诺“与之分土”。这对商鞅来说,绝对是个机会,于是商鞅便收拾行囊,踏上了西行之路。

  商鞅入秦之后,先后与秦孝公会晤了三次,并且将了帝道、王道、与霸道讲解给了秦孝公。秦孝公最后选择了“霸道”,商鞅在秦国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变法。

  商鞅变法的内容涉及到的方面很多,在这里不再赘述,其中有一条:禁止父子与兄弟同居,并且这项改革实施之后,竟然改变了秦国存在的三道顽疾,那这三道顽疾是哪三个呢?

  第一点:增加了秦国的税收;春秋战国时期,人类已经进入了农耕时代,在农耕,百姓种地来维持生计,国家也税收维持国家的生计,因此,在工业水平不发达的封建,对百姓合理税收便成了维持国家开销的唯一路径。

  但古时候税收是存在一定的漏洞的,他们往往以户为单位,收取一定数额的粮食,因此,常常有“大家族”的出现。即父母与多个儿女生活在一起,即便是在儿女成家之后,还与父母住在一起。

image.png

  这种其乐融融的场面放到现在来说,堪称典范,但在秦国,这就是典型的“逃税”行为。这种现象是原始遗留下来的痕迹,在原始,人们的生产力水平不高,往往父子几代人聚集在一起,才能抵抗自然界的灾害,维持家族的发展。

  但在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聚集在一起的大家庭,完全有了余粮,也有了抵抗自然界风险的能力,所以仍旧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税收,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税收,进一步拖慢了国家发展的速度。

  因此将他们强行分割开来,这样便极大地促进了单个小家庭彼此之间的竞争力与活力,毕竟,财富流进自己的腰包里,要等着家族长分配要舒服得多了。对于国家来讲,一个大户分解为数个小户,国家税收的基数便翻了几倍,秦国一下子便富裕了起来。

  第二点:瓦解秦人宗族势力,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秦人间的私斗;秦人本是生活在西边的一个边陲国家,常年来与周边的游牧民族混居战斗,要说思想观念上面,要更贴合游牧民族。要说秦人不尚武,我第一个不服气。

  可秦人就有着“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标签,秦国国内私斗成风,上了战场经常组队逃跑。商鞅要解决的问题,那便是让秦国国民的骁勇,全部用在对外的战场上。其中一点措施,那便是“分解大家庭”。

  人自古以来就是群居动物,只要是聚集在一起,那脾气也大了,毛病也多了。秦人之间一个小摩擦,双方回家叫人,转眼就演化成为一场械斗。因此将大家庭分解以后,各过各的小子,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各自大家长的权威,极大程度避免了大规模私斗。

  第三点:将国家的情怀根植到秦人的思想中;私斗与战场逃跑,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秦人没有国家的情怀在头脑中,一切行为都围绕家族中的大家长为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现象的出现。

  改革之后,小家庭过子的模式,使得有更多的思想出现,对于国家的依仗会更多,国家的情怀会慢慢植入百姓的心中。秦人后期在战场上勇猛无敌的一大原因,除了军功制度的激励之外,还有秦家情怀因素的原因,他们知道了为何而战。

  当然这仅仅是商鞅变法的一条,就这看似简单的规定,还不知道执行起来会费多大的力气。在推行的过程中会遭受多大的阻力,在这个过程中,商鞅敢推,秦孝公敢支持,秦国也经历了阵痛之后,走向了正轨。

  当然,别的国家为何不“抄作业”,自然有很多的原因在里面,下一篇我就讲一下,别的国家为何不“抄作业”,以及商鞅变法为何顺利推行的原因。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