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关于廖化的记载为什么那么少?有什么内情吗?
三国中廖化的人物简介
廖化是谁?表示印象不深,是不是那个在蜀中当先锋的武将?一提起他,有人如是说道。
“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这一句俗语,看过《三国演义》的人绝对不会陌生,那句俗语的意喻在很多人的惯性思维中,是用来指代“因为没有杰出人才,只能任用平庸者担当重任”,也因为这句带有贬义的俗语,廖化自然而然地就变成了能力平庸的代名词。其实这种偏见对于历史上实的廖化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古与今,而是,读懂了历史,却读错了文字,这个不经意的错误,往往让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南辕北辙。而那些让人最无法理解的地方,便是正史野史最喜欢捕风抓影的地方。
其实那句俗语造成了很多的误解,在写这个历史人物查阅相关资料前,我也无可避免陷入了误区。在蜀汉晚期,蜀汉能征战的大将都已亡故,无人可用,不得不让已经身居高龄的廖化出来担当重任作为伐魏先锋。这句俗语的正意喻,是在讽刺蜀汉后期人才的青黄不接,并不是代指廖化无能!
诶,廖化既然有能为啥不见他打出一场流传千古的大战役?就算不能赢得默默无闻好歹也输得轰轰烈烈,廖化两者都没有,如果那句话不是意喻廖化无能,难道还意喻廖化有能?有多少人愿意相信?
先别急着开槽喷我,淡定点,谈历史本是雅事,何必搞得硝烟四起兵戈厮那般紧绷呢。关于那句话的意喻,又有谁能证明自己的惯有思维没有将历史误解?由于惯性思维,人们往往倾向于最直观的望文生义,结果对很多历史常识产生了不可避免的误解。即使饱读史书,也会误读历史。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有谁能明白其中的恩怨曲折,纷纷扰扰?那就从此刻开始让相大白吧!
廖化(生年不详-264年),字元俭,本名廖淳(chun),又名廖惇。汉族,襄阳中卢(今湖北襄樊)人(《襄阳记》载)。
他最初担任前将军关羽的主簿,关羽败亡后被孙吴俘虏,选择诈死欺瞒旁边的人,旁人都信以为,廖化成功带着昼夜西行逃归蜀汉,和当时出兵吴国的刘备在归相遇,被授任为宜都太守。刘备去世后,任丞相参军,之后又任广武都督(后兼任阴平太守),逐渐升任至右车骑将军,假以符节,兼任并州刺史,封爵中乡侯。多次参与蜀汉的北伐,以果敢刚烈著称,是蜀汉后期的重要将领。咸熙元年春,蜀汉灭亡后,廖化和宗语都被徙往洛阳,在行途中病逝。(《三国志•宗预传附廖化传》)
说句实在话,在写廖化这个历史人物前,我一直以为廖化在《三国志》里有着传史载,再不济好歹也能是杨仪黄权一类的历史地位。然而我发现我想多了,在《三国演义》也算是有头有脸上得了台面的廖化,将一生贡献给蜀汉直至老死的宿将,怎么到了正史里连个传都没有呢,甚至特别寒酸地附托在人的传记后面,甚至所载入史中的文段都是一笔带过然后戛然而止,他的卒年还是我们这些后人根据三国年历表推断出来的。一般来说,《三国志》对于传主的生卒年都会尽量记载下来,还要写明子嗣继,子孙后代再怎么简略都会写上一个“卒”字,廖化是蜀汉后期活跃前线的将领,为蜀汉尽忠到最后,完全有资格单传记上详细的资料……可这样一个人,为何连个传都没有?甚至连生卒年都没记上,更别说子嗣信息了。对此我不免有些惆怅,以及无奈,感觉太不公平了。
也正是这样不尽人意的结果,我对这个历史人物反而越发感兴趣了。究竟是陈寿实在找不到廖化的史料信息,写不进《三国志》,还是当时蜀汉时由司马氏握持的曹魏官方讳莫如深不敢公开详细资料?如果是前者,我觉得可能性并不大,这个可以拿和廖化同在后期活跃的蜀物作较,廖化在当时无论是军中地位还是蜀中名声仅次于姜维,怎么可能找不着廖化的相关资料,哪怕只是一个小故事都好。那么会不会是被后者所说那样,一些重要的相关资料被官方所隐呢?那些被隐的资料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被隐?
这其中的奥妙,都同时指向一个目标——廖化他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