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雉的权利非常大,为什么却从未觊觎皇权呢?

  楚汉之争结束之后刘邦仅仅是当了八年的皇帝,所以汉初的情况并不算稳定,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功臣和外戚上,外戚所指的是吕雉团体,功臣则是丰沛集团。实际上吕雉的心狠手辣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稳定汉初的皇权,这一点在吕雉的整体表现上可以看出。虽然吕雉掌权但是却未曾觊觎皇权,打压地方诸侯,但却未曾残害皇帝。至于为什么会是这么一个复杂的情况,可以从汉初的几个细节处入手。

  吕雉

image.png

  《史记》记载“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最开始汉朝因为整体都不属于正式官员班底出身,因此新获天下时期不得不采取汉承秦制的做法,但是汉承秦制并不是按部就班,而是在原本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只是保留了一些对皇权稳定有利的条件,事实上到了汉文帝时期汉朝的律法依旧是严苛冷酷的,在汉文帝时期依旧是有着肉刑存在,像是典故缇萦救父就是出自这个时候。

  而在汉高祖刘邦时期一切都只想要从简单处入手,特别是对于群臣的约束和皇权的威严,刘邦也不愿意搞得麻烦,删去了繁文缛节一切从简。但得到的结果却是“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群臣在宴会上还如同更是在沛县时期的快乐,但刘邦却不是以前的刘邦了,酒桌上呼喊乱叫,高兴了拔剑出来砍柱子,一点规矩都没有。其实这也就是刘邦所面对的困境,刘邦深知自己活着这些人还能听自己的,但有朝一自己去世了呢?

  刘邦和沛县老伙伴

image.png

  因此刘邦的做法是先从自己下手,开始制定汉朝礼仪,并且接受一切繁文缛节,那些原本刘邦所不接受的东西。而这所带来的结果则是“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但为了汉朝的长治久安,刘邦还是做了一系列的事情,乃至于在吕雉时期和后来的汉文帝时期,都一直在按照刘邦的布局走着。那么刘邦都做了什么呢?

  简单来说刘邦的做法就是制衡,将汉朝初期的势力分为了三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诸侯王,这时候的诸侯王都是刘氏宗亲了,然后第二部分则是功臣和军功贵族,第三部分则是以吕雉为代表的外戚集团。刘邦所需要的就是三方面的制衡,吕雉在汉高祖刘邦去世后的表现是担忧,为了不断集权才采取了措施,先是将丞相分为了两个部分,按照刘邦的命令任命了王陵和陈平。

  其次则是开始分封诸吕,来壮大外戚的势力。对待功臣的做法是如此,对待诸侯吕雉则是进行残酷的,如对刘肥、刘如意等诸侯王的残害,而且主要集中在齐、赵两个诸侯国上,当时这两个诸侯国势力最为庞大,也是将来威胁最大的两个诸侯国。刘如意则不用多言,在刘如意去世后吕雉安排了刘友继承赵王,但后来刘友因为不接纳吕氏之女,最后被吕雉给幽禁饿死。

  对待齐国也是一样,在汉惠帝去世之后吕雉的权力也是抵达了巅峰,在这背后有一个细节。《史记》记载“发丧,太后哭,泣不下。”这说的是汉惠帝去世发丧的场景,身为母亲的吕雉虽然在哭可是没有眼泪,直到张良的张辟强点出这是吕雉担忧功臣,因此将军权交给了吕氏一族,然后吕雉开始正是掌权,而这也就是吕雉的临朝称制。

  所以这时候就能看出汉初的局势,主要还是三方面的矛盾,吕氏家族所之拱卫的皇权已经功臣团体和诸侯,但是在吕雉活着的时候功臣集团是采取妥协的,从陈平时期对吕雉的表态,到后来张辟强的点醒众臣,因此三方势力之中最受的便是诸侯。来看看吕雉对齐国的任命,项羽时期对齐国的做法是一分为三,吕雉的做法同样是故意分权,将刘泽封为琅琊王。但事实琅琊郡本身就是齐国的封地,这一下又被分了出来,自然是引起了齐国的不满。

  在对待功臣方面,吕雉在汉惠帝去世后也是采取了不一样的方式,如更换了相国,将刘邦故意安排的相权一直掌握在功臣集团手里的惯例打破,改审食其为相。后来在吕雉去世之前,还将吕产定为相国,彻底是打破三方平衡的局面。所以这也就引发了新一轮的矛盾,这一点在汉文帝初期和平定诸吕的时候就能看出问题,这里则是暂且不表。吕雉的彻底洗牌使得汉初的体系再一次发生了变化,虽然达到了维护皇权政由己出的目的,但势必要引来反扑。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