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有工资吗 他们会把钱花在什么地方
对古时候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封建时代生产力有限,等级森严,老百姓们在平时只能勉强维持生计,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大概率是要处在家庭破产边缘的。家里人口众多难以养活,对于很多人来说,把自己或者孩子送入宫中当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虽然丢失了尊严,身体上也会有残缺,但至少能够保住性命。
人在某些方面缺失了,就会从地方获取尊严和自信,这一点在群体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不管是在史书还是影视剧里,权倾朝野、大肆敛财的可不在少数。这个时候很多朋友就有疑问了,有工资吗?他弄的钱又花到哪里呢?
图片:大肆敛财剧照
一、们的待遇
1、清朝的等级划分
对于这件事,我们可以从距离现在最近的清朝来寻找一些端倪,清朝但凡是就会有俸禄,这里的俸禄不单单是工资,还包括一些生活的必需品等,总之就是一个的整体待遇。
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里面也会有三六九等,不同级别的待遇是不一样的,抛去身份地位不说,富有的可一点不次于普通的满清贵族,穷的那就悲惨到没边了,所以的贫富不能一概而论。
清朝是封建皇权的鼎盛时期,国家机构非常繁杂,相关的机构亦是如此,如在敬事房里的职责就是管理宫内的升降、调补和巡查宫内各处大门的关启、检验关防等,是管理的主要部门。
还有就是奏事处的,他们负责替皇帝跑腿宣旨,接送奏折,御书房的负责保存古书字画,打扫处的负责清洁工作等等,反正就是各门、各殿、各种事务,都有的来进行打理负责。
顺治帝前没有品级,康熙61年有了官衔和品级,雍正元年规定总管内务府为三品、敬事房大总管为四品、副总管为六品、随传处首领为七品、各宫殿和各处首领均为八品,此后清朝都是这个惯例,一直到晚清李莲英出现才有了二品,打破这个规矩。
图片:清朝穷困潦倒的剧照
2、们的收入
清代的收入包含月例、月米、公费钱、恩加银这四个部分,按照品级的不同,最终拿到手的工资也不一样,如四品每个月的银有8两,月米8斗,公费制钱1贯300。
以此类推,到了八品那里月银还有3两,米3斗以及公费制钱700。这些是有品级的,在北京城里还有大量没有官衔品级的存在,他们的工资是按照三个等级去划分的,其中最低的只有月银2两,米2斗和制钱600,非常少。
图片:清代剧照
除了工资之外,们的收入中占大头的是奖金,也就是各种节赏、寿赏等名目获得的钱。节赏每年3次,每一次总管有银300两、绸缎200尺;首领银100两、绸缎200尺;以此类推到无品级的小只有赏银,三个等级分别为10两、6两和4两。
寿赏中数目和节赏是一样的,一年有5次,遇到皇帝大婚之类的重大典礼,还有“特赏”,这些可都工资来得舒服。
当然了,有些特殊位置的还有一定的灰色收入,如晚清时候李鸿章等一级的大臣想要维持内廷中的关系,都会托人给说得上话的送礼,这种收入自然不会少。
图片:给送礼剧照
二、这多么钱干啥花?
1、首要任务是养老
大家都觉得都住在皇宫中,有专门的“工作餐”,虽然条件不一定都好,但至少食宿免费,那他们还要这么多钱干什么呢?
其实对于手头上的钱,不管是大还是小往往都会积攒起来养老,自己虽然不愁吃喝,但是家里人不一定富裕,除了接济一下家人,还会在老家置办一些土地房产,等以后退休了过继个给自己养老送终,这应该是们想得最多的事情。
大多数的在年老体弱之后都会被遣散出皇宫,此时基本已经没了劳动能力,生死全都在自己了。清代的往往会选择到寺庙、道观一类的地方栖身,而想办到这一点,前提就是得拿出一定的费用。
为了解决出宫后的生活问题,一些还会合伙山林、土地、果园,租出去赚取收益,以后用来养老。对于占到大多数的底层普通来说,辛辛苦苦一辈子,出宫的时候攒下的钱可以在郊区购置一套有6间大小的房子,用来养老也算可以了。
图片:养老剧照
2、的花销
在皇宫中当差的青壮年,自己的收入一般都是用来“拜师学艺”或者打点宫内的各种关系。所谓“拜师学艺”,自然不是说有什么才艺和技能,而是形成一种上下的师徒关系,也就相当于入了某一伙,更有利于自己往上爬,获得更多的收入。
另外,这个群体,不管是在历史上还是在民间百姓眼里似乎都不太那么正面,除了身体上的缺陷之外,更多的是中的确云集了三教九流,不少小会把自己的积蓄花在饮酒、等恶习上,这一般也是结局最为悲惨的一类。
上面说的这些往往都是等级较低的,到了总管那个级别,手里的财富那是一般官吏不上的。他们会托亲信到各地繁华地段购置土地、房屋、商铺等不动产。
如大李莲英就在自己老家了多达36顷土地,还“娶妻纳妾”非常潇洒,而后继的小德张在离开皇宫后也有了4个老婆,还置办了当铺、布庄等等产业。
图片:娶妻剧照
综上所述,也是一个等级森严,充满了封建老旧思维的群体,他们的收入足可以养活自己和一家人,声名显赫后,更是可以呼风唤雨。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