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康乾盛世是怎样的?是不是实存在过呢?
清朝的康乾盛世在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虽说这一时期相对稳定,但国家经济水平并没有实现质的增长,百姓生活水平并不高,相较于同时期的欧洲国家,还是有着很大差距的。
清朝在康雍乾三朝时达到顶峰,被视为最繁华时期,有学者认为这段时期代表了中华文明的一个新的高峰。也有学者认为虽然康乾时期的人口和粮食产量呈快速增长态势,但与同时期的欧洲国家英国来横向较的话,无论从存量还是从增速来看均具有较大差距。
正面评价
在18世纪,来华的传教士们将当时的中国图景呈现在西方
人面前时,立即引来整个欧洲对中国的强烈向往。结果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的100余年间,在欧洲形成了长时间的“中国热”。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中国热”期间,无论是在物质、文化还是制度方面,欧洲都对中国极为追捧。对中国风的狂热追逐曾经是当时欧洲的普遍时尚。这种时尚渗透到了欧洲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如用物品、家居装饰、园林建筑等。
法国传教士乔治·安森在《会环球旅行记》中说:“中国是世界上资源最富饶、经济最富裕的国家,中国皇帝之崇高、官员之福利超出世界上的一切国家。一个欧洲人(刚到中国)会立刻感叹中国丝绸、瓷器、家居用品之物资丰沛,这些商品并不在欧洲能买到的同类商品贵,但却是世界上能见到的色泽最为华美、做工最为考究的商品了。”
传教士john
il在《从圣彼得堡到亚洲的旅行》中评价说:“除了保障生活温饱的必需品外,中国人也会有大量的生活结余,特别是水果和各种各样的物品,过于繁杂我就不在这里一一赘述了。中国还有大量的金矿、银矿、铜矿、铅矿、以及铁矿。中国人欧洲人更看重银的价值,银被看作与金等价,所以金有很好的出口优势。”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推崇孔子学说,竟将画像改易为孔子像,晨夕礼拜,并盛赞乾隆皇帝。
东亚
18世纪,使臣通过燕行,亲眼看到中国北方市集一片繁荣景象,因此在返回后发起“北学中国”的运动。使臣金昌业曾评价康熙年间:“其享五十年太平,宜矣!”[114]
蔡济恭则认为:“问一世俱享六纪治平,而乾隆康熙尤盛焉。即位之时,已为二十五岁,且即位回甲之年,传位于储嗣者,求之往牒,亦未之见也。”
史学家萧一山在《清代通史》曾评价康乾盛世说:“圣祖六十一年,文治武功,蔚然可观。以其有好学不倦之精神,宽大爱民之治术,谨事惜时,深耕易耨,为清朝培植良好之根基。末叶虽稍流纵弛之弊,然大乱之后,亟需休养生息,此亦守成令主所必循之途径也。世宗刚毅明察,纯系家之作风,任法尚廉,吏道澄清,库充裕,海宇义安。倘使厥年克永,可为吾国变换一种积极性质,扫除数百年来颟顸无为之消极思想,亦不至停滞而不进矣。无奈宵旰不遑,求治太切,颇不易得之谅解,遂致有暴崩之传说。高宗席累朝之积业,作太平之粉饰,好大喜功,稽古右文,虽有全盛之规模,却种衰弱之肇因。”
负面评价
康乾时期不足还表现在科学技术水平不高、生产力水平低下、军事实力不强、文化事业停滞不前,制度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尽管对康乾盛世褒贬不一,学者们对当时的人口问题、物价持续上涨、闭关自守、工商业发展、蔑视科学技术等均持有否定意见。
在中国历史纵向看,其盛世规模只有量的增加而没有质的改变;其次,从世界横向看,康乾盛世时期的中国的制度、经济(当时的经济生产总量仍高于西方,但是生产技术却相对落后了)、文化科技已经落后于西方。在此期间,整个发展缓慢,欧洲却爆发了工业,科技文明跨越式向前发展,清朝和西方资本的差距越拉越大。
当西方和世界出现巨变的时候,清朝治者妄自尊大、拒绝开放,反对变革,满足现状、固步自封,特别是工商业、蔑视科学技术、闭关锁国、加强集权、禁锢思想的做法,愈加严重地制约着的进步。亦有学者指出康乾盛世只不过是饥饿的盛世。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