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为什么能成为太子,的只是因为天意吗?

  今天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曹丕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曹视野下的储嗣候选人共有四位:曹昂、曹冲、曹丕、曹植。在曹心中,最有可能成为太子者至少有两位,曹昂和曹冲。身为曹次子的曹丕则被曹排在末位,若是没有那一份“天之不幸”,曹丕则不可能成为太子,那曹丕能够成为太子的只是天意吗?

  曹昂遭难

  曹早年,三国乱世,战火纷飞,狼烟四起。曹为了培养自己的人,在诸子很小的时候便教他们防身之术,曹丕于6岁时便学会射箭,8岁时学会骑马,10岁起则跟随其父曹南征北战,可以说,曹丕的童年是在马背上、金戈中度过的,若是不出意外,曹丕将来最高职位是大将军,但是出了这么一场意外。

image.png

  曹昂是曹正室刘夫人所生嫡长子,在嫡长子世袭的环境下,曹昂毫无意外将成为太子,成为曹的人,或是造化弄人,或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曹昂总是没躲过这关。

  建安二年(197年),曹昂、曹丕随曹南征张绣,张绣不敌,只好投降。曹接受张绣的投降后,听说邹夫人气质绝佳,又强行纳了张济的遗孀邹夫人。张济是张绣的舅舅,曹此举使张绣羞怒万分,因此便对曹心怀怨恨。

  “太祖闻其不悦,密有绣之计。计漏,绣掩袭太祖。”曹得知张绣心有怨恨,恐后成为心头之祸,便设计准备将张绣秘密掉。谁知计划败类,张绣带兵袭击了曹,将曹击败。

  为了给曹制造逃生的机会,近身侍卫典韦堵住寨门负责断后阻敌,曹昂与曹丕则殊死力战,最终,典韦、曹昂战死宛城,而年仅十岁的曹丕却乘马逃脱。

  据《魏略》记载,曹丕篡汉登基后,曾当众在在朝臣面前说:“孝廉长兄,自然应当继承这个位置。如果仓舒还在的话,我也当不了这个皇帝”。曹丕于221年追封曹昂谥号丰悼公,又于224年进一步追封为曹昂为丰悼王。由此可见,曹昂的不幸造就了曹丕的大幸。

image.png

  曹冲早夭

  曹昂死后,曹曾欲传位其庶弟曹冲。曹冲是一个天生的神童,这一点,早在我们幼儿时,通过“曹冲称象”就有所了解,曹冲的智力在五六岁时就“有若”,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并且曹冲天性仁厚爱人,常常为不小心犯了过失的人设法解免,“赖以济宥者,前后数十”。为此,曹冲深得曹的宠爱,曹冲也成为曹立储的首位人选。

  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曹冲势不可挡的发育期间,他却在13岁那年突然患病夭折。有人欢喜则就会有人忧虑,曹悲痛,曹丕内心或会窃喜不已。毕竟在他立储的道路上,那个最有力的竞争对手下了台。

  曹冲死后,曹曾对曹丕说:“曹冲之死是我的不幸,但却是你的大幸。”幸从何来,可想而知。后来,曹丕也常对人说:“如若曹冲仍然健在,将没有我的太子之位。”公元221年,曹丕追赠谥号给曹冲为邓哀侯,又追加称号为邓公。公元232年,再次加封给曹冲谥号为邓哀王。由此可见,曹冲之死,对曹丕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曹冲早夭,不仅在立储的道路上为曹丕腾了路,顺带的,还为曹丕解决掉了一个“后大患”。

  除了神童曹冲,还有一个荆州神童周不疑。周不疑曾去过许都,并和曹冲关系极好,曹看见两人也甚是欢心。但一切关系都建立在曹冲还活在世上的前提下,当曹冲一死,周不疑的身份地位环境立即发生了转变。

  《零陵先贤传》曾有记载:“曹攻柳城不下,图画形势,为难计策,周不疑进十计,攻城即下也。”这一年,周不疑十六岁。这一年周不疑的军事才能令曹震撼不已。曹冲死后,曹非常忌惮周不疑的聪明才智,又因无人可制约他,便欲将他除掉。

image.png

  曹丕还不以为然,曾上谏留下周不疑,结果等来的却是曹的怒斥:“如果是曹冲到还罢了,周不疑不是你这样的人玩得转的”(“此人非汝所能驾御也。”)。于是,天之骄子周不疑就这样断送了自己的生命。与此同时,曹丕成长的道路上也少了一份劲敌。

  曹丕曹植夺嫡之争

  曹冲死后,有实质意义竞争储嗣候选人的就只有曹丕、曹植二人了。曹丕与曹植同父同母,曹植以风流文采而展露头角,深受曹喜欢,于是发生了曹丕、曹植的立储之争。曹又在立储之事上狐疑不决,下属们受他的影响,渐渐形成了拥护曹植、曹丕的两个集团。

  拥护曹丕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司马懿、贾诩、崔琰、陈群等人;拥护曹植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丁仪、杨修、孔桂、杨俊、贾逵等人。他们各自结为羽,设计谋,造,尔虞我诈,互相倾轧。在这场立储之争上,曹植实际上最开始是占据优势的。

  拥护曹植的主要人物中有位出身东汉名门“弘农杨氏”的杨修。他是一个智谋过人的奇士,且文笔恢弘,曾写过一篇针对曹的《讨贼械文》,将曹数落的体无完肤。但现在杨修身为曹主簿,消息尤其灵通,对曹植非常有利。

image.png

  在杨修的出谋划策之下,曹植在这场夺嫡之争中占得上风,多次有机会成为太子。或是因为曹植风流的诗人风骨,亦或是曹植无法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渐渐“迷失自我”,行为人性,不注重节制自身,甚至醉酒闯入司马门,终于招致曹的不满。

  这一刻,给了曹丕重生之机。建安二十二年,曹丕运用各种计谋,在司马懿、吴质等大臣的帮助下,终于在夺嫡之争中战胜了曹植,被立为魏王世子。

  从表面上看,曹丕能够成为太子,无非是运气好了一些,机会把握准了些,好像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才能。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曹丕之所以能够成为太子,除了以上所述原因不可少之外,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缘由。

  士人的重要性

  1、士人的扩大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儒术”后,儒家势力极具庞大。此时的儒家从齐鲁地区的一个小地方逐渐走进世界,成为中国古时候主流思想。也就是说,儒家士人在汉武帝之后才有了初步的话语权。这一部分士人有一个明显的特征:看不起宦官和评议。

  举一个看不起宦官的明显实例,曹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即使曹腾服侍了四代皇帝,名望颇高,甚至在汉恒帝时期被封为费亭侯,曹依然被士子们鄙视为“阉患之后”。

  曹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征讨四方,司马家族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曹多次“请他出山”,协助自己“匡扶汉室”。然而,司马懿鄙夷曹出身“赘阉遗丑”,一度拒绝曹授予的官职。

  评议。顾名思义是指请一个天下名仕给自己一个评价,曹也做过这种事。曹少年时,任性好侠,对军事兵法表现出浓厚兴趣。他曾举孝廉任职,由于刚正不阿,得罪了人赋闲在家。于是,他请来名仕许劭给自己做了评议:治世之能臣,乱世之雄。

image.png

  2、士人的发展

  士人的发展主要时期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之时。

  当时,儒家学派刚刚走出齐鲁大地,在历史的各个角落遍地生花。天下出现了各种流派、各种名仕漫天纷飞,他们或有名望,或是氏族,又或既有名望又是氏族。但更多的是像诸葛亮般:“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人。

  不知变通的人如四世三公的袁绍、袁术、刘表、韩遂先后被灭,只剩下曹魏、蜀汉、东吴。他们得以三足鼎立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们及时变通。曹、刘备等人已经不再按照世袭任人,而是任人唯贤。有才能有名望有能力的儒家士子得以大展宏图,所以我们经常在《三国志》中看到这样的话:“曹或刘备闻某地有一名仕,便请之出山。”儒家学派在此时得以充分发展。

  3、发展至巅峰

  到魏晋时期,这些士人发展为士族,儒家士人才发展至巅峰。在东晋有一句人尽皆知的话:“王与马,共天下”。王指的就是以王导为代表的琅琊王氏,马指的则是司马家族。这个时期,士族权力扩大,相伴而来的是皇权的衰落。

  4、士人扮演的角色

  士人在曹、曹丕执政时期正属于发展时期,并且这个势头势不可挡。曹丕深知,倘若自己要成为太子,实现野心,士人的帮助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曹丕对支持他的士人态度是极其好的,对于自己看上的士人他更是身而求之。

image.png

  目的只有一个,既然是天下大势,既然它势不可挡,那就索性不挡,并且牢牢抓住它,让它成为自己的力量。如何成为自己的力量呢?那就是利用士人“出人头地”的心理,给他们职位,并且自己通过他们获得声望、地位,以得到更多士人读书人的支持。

  在士人最大的舞台上,得到了士人基本等同于得到了天下。

  曹丕的智慧

  曹丕篡位称帝后,所作所为并不是减除所有士人,即使他知道这些士人对后皇权会造成很大威胁。所以,曹丕做的是:适当加强皇权。

  他一开始就从内部权利制衡中着手,迅速做出反应。他笼络和扶植自己的儒家士人势力,重新分配在权利蛋糕上的占有份额,同时打击排除异己势力。这样一来,即使士人发展过快过大,但很大一部分程度上都是自己的势力,也就不足以为惧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