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秀才的学历如何 现在博士能不能考上

  今天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秀才学历,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在现代,学历似乎决定着未来,大部分人都在寒窗苦读,为的就是搏一个前程。事实上,在中国古时候,情况一模一样,贫穷的人唯一能抓住的就是读书的机会,才能实现鲤跃龙门,一朝成为人上人。

image.png

  在很多电影电视剧中,秀才总是穿得衣衫褴褛,身上最珍贵的就是那几本书,为此还诞生了“穷秀才”这样的别称,导致很多人对秀才产生了固定的印象,但是以现代人的角度来看,秀才的学历说出来的很吓人。

  封建的人才选拔最开始非常不公,周朝采用的是世卿世禄制,官职垄断于贵族之手。汉朝相而言更为公平,采用的是察举制,察举对象既可以是平民,又能是贵族子弟或者官吏,在一定程度上,平民有了做官的途径。魏晋时期采用的是九品中正制,主要针对家世、人品来定品级,实际上也造成了贵族对官职的垄断,导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image.png

  在这种情况下,科举制度的诞生无疑给平民阶级增加了定心丸,也让他们从此有了做官的途径,天下的读书人都开始捧起了书本,上的读书人也因此增多。

  大部分历史学家认为科举制开始于隋朝,正成型于唐朝。而科举制度具体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3轮,每场都是3年一次。以童生身份去参加乡试,考中了便是秀才;以秀才身份参加会试,考中了便是举人;以举人身份参加殿试,考中了便是进士。那么究竟秀才是不是和现如今的小学生初中生一样呢?那可大错特错。

image.png

  想当初,袁世凯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是一直没有考上秀才。明朝著名臣子海瑞为官时也只是举人身份,而曾国藩虽然考中了进士,但是名次并不高。从这个角度来看,秀才是的难考,含金量是的高。

  根据《清会典》的记载,秀才的录取基本上是按照当地的人口数量决定的,一般只录取10-30个,也就是现如今中国的985学校在一个县城的招生人数了。而清朝末年,秀才人数基本上是50万,占据了当时人数的万分之一,但是现代博士的数量却将近万分之六,也就是说博士都不一定考得上秀才。

image.png

  当然,很多人认为古人不用学生物、化学等学科,因而认为过去的秀才并不厉害,但人们也忽视了一个现实,古时候文人基本上都是博古通今,二十四史、四书五经都烂熟于心,而现如今几乎没有多少人能完整地将它看完。

  当然,我们不得不提的一点是,在科举考试前便已经出现了“秀才”这个词汇,《管子·小匡》中提到的秀才指的是优异之才,汉朝时指的是被推荐的佼佼者,后期才读书人与科举考试的考生。

  由此可见,学历从古至今都是一块敲门砖,也许我们有途径可以走,但是普通人还是需要坚持学习。如果想要有更好的未来,一定不要顺其自然,最好是耐与坚持,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