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致仕制度是怎么样的?宰相告老还乡之后是何权力

  大家好,这里是为什么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致仕制度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古时候宰相之类的高级文武官员告老还乡之后,县令是否有权对其进行管理?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说一说我们古时候的“致仕制度”,官员“致仕”制度源于周代,至汉代以后逐渐形成制度。致仕制度下,官员虽然已经交还权力,但通常还会享有一些特权,县令等地方官员想要管理其实并不容易?

  古时候官员“致仕”之后,其实仍然享有大量特权

  古时候的“致仕”制度,乃是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称“休致”、“致事”、“致政”等。《春秋公羊传》有载,“退而致仕。致仕,还禄位于君”,可见“致仕”指的便是将权力、官位交还给君王。

  官员致仕之后,虽然将权力交还给了君王,但毕竟为国家劳碌了一辈子,因此仍然会相应的享受一些特殊待遇,从而确保晚年的生活。根据《礼记》的记载,卿大夫致仕之后被称为“国老”,一般官员致仕后则被称为“庶老”,以此作为对老臣们的尊重。而到了唐朝以后,官员一旦致仕,尤其是高级官员,朝廷往往还会为其举办欢送仪式,以示优待。

image.png

  此外,在经济层面,致仕后的官员也会受到优待。例如汉朝便规定,年奉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员致仕,可领取原来俸禄的三分之一。又如唐朝,五品以上致仕者给半奉,功臣元勋经过皇帝特批后甚至可以拿到全奉,而六品以下的官员朝廷也会赐予一定田地用来养老。

  更为重要的是,致仕官员在上仍然享有极大的特权。例如秦汉时期,朝廷明确规定,官员致仕之后,地方官员需要按时派人“存问”,即定期派人进行探视,询问一下生活情况之类的,而一些德高望重的老臣,甚至仍然可以定期朝见皇帝。

  唐朝时期,三品以上官员致仕之后,仍然允许其在朝廷行走,参与国家大事。

  宋朝时期,宋神宗以后,不仅规定官员可以带职致仕,而且致仕时还会晋升一级,甚至在致仕之后仍然可以加衔晋级,参与朝政。此外,根据致仕官员的品级,其子孙还可以“荫补”一定的官职。

  明清时期,朝廷更是直接规定三品以上官员按现职致仕,四品以下官员,任现职满三年且无大过者,可晋升一级致仕(明中期以后改为政绩突出者可晋升两级)。此外,官员致仕以后,仍然可以参加朝廷宴会、祭祀等大型活动。

  如上所述,官员致仕之后,只要不是因罪被废为庶人,那么朝廷不仅在福利待遇上予以优待,而且在层面,这些官员仍然享有一定的特权。

image.png

  高级官员即使退休养老,也不是县令想管就能管的

  县令作为古时候最基层的朝廷命官,虽然从职务上来说负责主管一地大小事务,且属于在职官员。按理来说,告老还乡之后闲居在家的致仕官员,是要受县令管辖的,但从实际情况来讲,却并非如此。

  首先能不能管的问题。汉唐时期,虽然致仕的官员不再具有职权,但朝廷对于这些官员,尤其是高级官员仍然礼遇有加,按照规定,地方官员甚至还得去定期拜访探望。而到了宋朝以后,由于官员通常是带职致仕,因此对于宰相这样的高级官员来说,即使他们不再掌握实权,但从职权方面来讲,像县令、知府这样的地方官员,是没有权力进行管理的。

  其次是该不该管的问题。如前文所说,官员致仕之后虽然不再具有实权,但却仍然保留有相应的职衔,只要不是因罪被废为庶人,便仍然属于官僚。而对于官员来说,即使犯了罪,除非上级行文让你去抓捕,否则地方官员是没有权力私自进行抓捕的,而只能通过上书来检举揭发,再由朝廷决定如何进行惩处。

  最后是敢不敢管的问题。正如前文所说,对于三品以上的致仕官员来说,他们仍然时长能够见到皇帝,这根本不是县令这样的低级官员能够想象的。此外,这些官员虽然已经致仕还乡,但仍然活跃在朝堂的门生故旧必然不少,这种关系网也不是一个小小的县令敢于得罪的,而一旦得罪了他们,他们有着太多的办法和渠道来打击报复。

image.png

  说一个典型的事例,作为明世宗时期的首辅,徐阶致仕之后,其子弟、家奴横行乡里、为非作歹,但地方官员却根本没有权力进行管理,而只能上书朝廷进行举报,这便是能不能管和该不该管的问题。后来,应天巡抚海瑞、兵宪蔡国熙秉公办案,对徐阶的家人进行了惩治。结果,徐阶通过贿赂给事戴凤翔,又通过张居正命令给事陈三谟,直接导致海瑞和蔡国熙被罢免,这便是敢不敢管的问题了。而即使如此,等到徐阶八十岁大寿时,皇帝还专程派人前去慰问,并赐玺书、金币。

  综上所述,对于宰相这个级别的高级官员来说,他们即使告老还乡,不再具有实权,但无论从职权,还是隐形权力来讲,都不是地方官员想管就能管的。至于县令这样的小官,不畏强权、依法惩戒告老还乡的宰相,也只能在影视剧中出现,现实中是根本不可能的。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