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是史上少有的巨贪,他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要说,和珅可谓是历史上都少见的巨贪了,那这样一个庞大的贪污势力集团中心的和珅,是怎么发迹起来的呢?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十八,离乾隆帝去世仅半个月,距和珅下狱也只有七天,嘉庆帝派大臣前往和珅囚禁处所,“赏赐”他白绫一条,令其自尽。和珅知死期已至,不禁悲从心来,提笔写下了一首诗:

  五十年来梦幻,今朝撤手谢红尘。

  他时水泛含龙,认取香烟是后身。

image.png

  此诗似偈似谣,前两句含义尚明,因为和珅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至今刚满50岁。从权力的顶峰一下子跌落到深渊,对他来说当然是一场梦,而且是一场噩梦。后两句的含义较为隐晦,大概是属于某种诅咒,或者是身后报应之类,只不过是不便明说罢了。

  赋诗完毕,和珅拿起白绫套在自己的脖子上,悬梁自尽,黯然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一代“贪污之王”就此告别历史舞台。

  和珅,钮祜禄氏,原名保,字致斋,满洲正红旗二甲喇人,他家曾一度被抬入正黄旗,获罪后其家属又被划归正红旗。他生于乾隆十五年,父亲名常保,母亲为伍弥泰之女。家原住北京西直门内驴肉胡同。

  《清史稿》和《清史列传》中只记载,和珅“少贫无籍,为文生员”,除此之外,有关和珅青少年时期的记载很少。但从诸多野史中可以知道,和珅童年时曾在家里与弟弟和琳一起接受私塾先生的启蒙教育。又由于他的父亲曾任福建副都,所以和珅十来岁时,得以和弟弟一起进入咸安宫官学。咸安宫与武英殿相邻,均位于紫禁城的西华门内。

  有人说和珅出身“贫”、“卑微”,通过他入咸安宫官学一事即可知道并不确切。估计是和珅当政时升迁太快,又飞扬跋扈,不可一世,故被人所痛恨,遭到过他打击、排挤的人,故意造谣,以表示他不配当“宰相”。这种说法甚至影响到了外国人,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来华的英国特使马戛尔尼就在回忆录中说,“皇帝之首相,即和中堂,其人乃一鞑靼,出身颇微,然很具才具”。当然,和珅出身时,家境并不富裕,却是事实。

  咸安宫官学的教师多由翰林学士充任,最差的也是举人。学校分为汉书十二房,清书三房,各设教师一名,教授骑射和满语的教师三人。该校所设课程,主要有满、汉、蒙古语以及经、史等内容。此外,每个学生还必须学习骑射和使用火器等军事课程。

  咸安宫官学的学生均经过严格选拔,不但要品学兼优,而且必须相貌堂堂,五官端正。现在电视上出现的和珅形象,总是油头滑脑,阿谀奉承,不学无术,机关算尽,又常常被刘“罗锅”、纪晓岚等人捉弄的形象。其实,只要知道和珅能入咸安宫官学,就知道并非如此。和珅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美男子,有记载称他“躯干如中人,面白皙而事修饰,行止轻儇,不矜咸仪,言语便给,喜欢诙谐”,就是说他少年英俊,又注意打扮,行为端庄,很得人喜欢。

  和珅天资聪明,记忆力强,过目不忘,加上他努力学习,所以经常得到老师们的夸奖,如后来得到他照顾和提拔的老师就有吴省兰、李璜等人。甚至著名学者袁枚也说和珅“少小闻诗通礼”。除了能将四书五经背诵得瓜烂熟,和珅的满文、汉文、蒙古文和文都相当不错。后和珅在乾隆帝身边工作时,运用各种语言接待不同民族的上层人士,同时能用多种文字起上谕,甚至连西域秘咒也略知一二,能猜测乾隆帝心理,使得自己官运亨通,飞黄腾达,与少时打下的基础不无关系。和珅还练得一手好字,他对诗词歌赋与绘画也很喜欢,可惜当他受诛之后,人们不齿他的为人,故作品流传不广。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和珅20岁时,承袭了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和珅显然并不满意这一职务,所以第二年,他参加了顺天府乡试,可惜没有中举。23岁时,和珅被授为三等侍卫,得以出入宫廷,负责仪仗事宜。此后,到乾隆四十年,和珅从三等侍卫擢升为乾清门御前侍卫,兼副都,第二年正月,27岁的和珅出任户部右侍郎,三月升军机大臣,四月兼内务府大臣,八月调镶黄旗副都,十一月充国史馆副总裁,十二月总管内务府三旗官兵事务,赐紫禁城骑马,他的家人也由正红旗抬入正黄旗,成为“上三旗”的一员。这样的升迁速度,当为清朝所无。那么,和珅是如何由一个低等侍卫,摇身一变而青云直上了呢?

  野史、笔记中有以下几种说法:

  (1)陈康祺在《郎潜纪闻》中说,有一次乾隆帝看奏报,得知要犯逃亡,心中生气,随口说出《论语》中的“虎兕出于柙”,众侍卫都不知乾隆帝所说何意,和珅则说,“皇上是说,管此事者,当负此责”。乾隆帝很为高兴,问和珅是否读《论语》,又问他的家世年岁,和珅皆奏对称旨,于是受到提拔。根据这则传说,又分划出两种情节:其一是《清朝野史大观》中说,有一次乾隆在轿子中背诵《论语》,突然忘了下文,跟班的和珅脱口而出,由此得到乾隆帝的赏识。其二是薛福成在《庸盦笔记》中记载,当乾隆帝要出巡时,突然找不到仪仗用的黄伞盖,就问该随负责。然后和珅奏对,引起乾隆帝的注意。

  (2)陈焯在《归云室见闻杂记》中记载,乾隆四十年(1775年),乾隆帝临幸山东,和珅扈从,乾隆喜欢坐一种骡子拉的小车,“行十里一更换,其快如飞”。有一次由和珅跟班,君臣二人有了以下对话:

  上曰:是何出身?

  对曰:生员。

  问曰:汝下场乎?

  对曰:庚寅(1770年)曾赴举。

  问曰:何题?

  对曰:孟公绰一节。

  上曰:能背汝文乎?

  (和珅)随行随背,趫捷异常。

  上曰:汝文亦可中得也。

  由此,和珅得到乾隆帝的器重。

  (3)《清朝野史大观》记载,和珅相貌与雍正某妃相似。“高宗(乾隆帝)年将冠,以事入宫,过妃侧,见妃方对镜理发,遽自后以两手掩其目,盖与之戏耳。妃不知为太子,大惊,遂持梳向后击之,中高宗额,遂舍去。翌月逆,高宗往谒后,后瞥见其额有伤痕,问之隐不言,严诘之,始具以对。后大怒,疑妃之调太子也,立赐妃死。高宗大骇,欲白其冤,逡巡不敢发。乃亟返书斋,筹思再三,不得策。乃以小指染朱,迅返妃所,则妃已缳帛,气垂绝。乃乘间以指朱印妃颈,且曰:‘我害尔矣!魂而有灵,俟二十年后,其复与吾相聚乎?’言已,惨伤而返。”当和珅谈话引起乾隆帝注意时,“高宗闻之而视,则似曾相识者。思之,于何处相遇,竟不可得,然心终不能忘。回宫后,追忆自幼至壮事,恍然于和珅之貌,与妃相似,因密召珅入,令跪近御座,俯视其颈,指痕宛在,因默认珅为妃之后身,倍加怜惜。”

  此说颇类似神话,但相信此说者倒不乏其人。如萧一山先生在《清代通史》中即持此种观点,他说:“或谓弘历之宠和珅,以其貌与世宗贵妃某相似。……此言虽属离奇,然揆之情理,亦非绝对乌有。以此可知弘历之待和珅,盖俳优弄臣目之,虽知其骄横跋扈之态,亦怜惜优容,不暇切责。”

  不过,此事颇难为凭。首先,此女并非一般宫女,既为妃子,姓甚名谁,死于何时,总该有个交待。通常正史也会有所记载,野史更无须避讳。此说却于关键处有意含混,不得不让人怀疑。其二,此妃深居宫闱,宫禁之严,不言而喻。即便是雍正帝驾到,也必有宣示,乾隆帝如何能神不知鬼不觉地溜进来?其三,即便如此,此妃在受嬉戏之余,即以梳击后,难道她就不怕所击的正是雍正帝吗?其四,乾隆帝纵然风流,在身为皇子时,岂敢如此唐突胡闹,对母妃动手动脚?其五,妃子被赐死,在宫中不为小事,雍正帝应当知道。而若雍正帝得知弘历有“”之事,岂能还将皇位传给他?

  和珅被乾隆帝发现之后,便开始不离皇帝左右。他除了悉心侍奉,还留心乾隆帝的一举一动,天长久,乾隆帝想做什么,想说什么,他都能猜个不离十;不等开口,和珅便能办停当,把皇帝侍候得舒舒服服。

  如,乾隆帝喜欢附庸风雅,吟诗作赋,和珅便在这方面下苦功,闲暇时即学诗不辍,以“人”自居。平心而论,和珅的诗写的还不错,他同时代的著名诗人钱泳也承认,和珅之诗,颇多佳句,很通诗律。和珅还经常与乾隆和诗,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至今还保留着当年和珅与乾隆帝和诗的文档,而和珅的大多数也都收在了《嘉乐堂诗集》中,有不少是流露情之作,较感人。

  乾隆帝喜欢欣赏古董,对字画、文物和各种工艺品也爱不释手,从而挖空心思,加以满足。乾隆帝爱书法,和珅就刻意摹仿乾隆帝的手迹,常常能以假乱,以至于到了后来,乾隆帝的有些诗匾题字,就干脆交由和珅代笔。现在北京故宫重华宫内屏风上的诗文是乾隆帝书写,而挂在故宫崇敬殿的御制诗匾,据考证却是由和珅代劳。

image.png

  和珅还曾与乾隆帝共习佛法。乾隆帝崇奉教,对经典也很有造诣。他曾主持翻译并刻印《满文大经》。和珅也学佛经,有的书还说他曾与乾隆帝一起修练,与皇上保持着一种极为特殊的关系。有学者还引伸一步,说乾隆帝与和珅有“同性恋”之嫌。此事是是假,今人已不得而知。

  在常生活中,和珅对乾隆帝更是体贴入微,甚至不顾及自己的身份。每当乾隆帝咳嗽时,和珅虽贵为大学士、军机大臣,他仍毫不犹豫地马上端个痰盂去接。他对乾隆皇帝也从来不称大臣,而只是说“奴才”,虽说这是满族人的规矩,但自然也很让乾隆帝受用。

  乾隆帝喜欢讲排场,贪图享受。和珅深解其意,就多次陪同皇帝巡幸江南、避暑山庄,又东巡祭祖,朝拜孔庙,西巡五台山,拈香拜佛。他还极力为乾隆帝扩建圆明园、避暑山庄,修缮皇宫殿阁,并为乾隆帝准备好了做太上皇时居住的宁寿宫。当然,和珅也不是一盏省油的灯,他也借机中饱私囊,凡是外省进贡皇帝的礼品,都要过和珅这一关,从中截留。等和珅被抄家时,发现他所的珍珠手串,皇宫里的还要多。

  除君臣关系、主仆关系,和珅与乾隆皇帝还是儿女亲家。1780年,乾隆帝赐和珅6岁的长子名为丰绅殷德。丰绅二字为满语,意有福泽之意。他还把自己最心爱的小女儿和孝固主许配给他,“待年行婚礼”。乾隆帝一生共有10个女儿,其中5个早夭,和孝固主是他的第10个女儿,也是最小的一个。《清史稿·公主表》中记载,“主,高宗少女,素所钟爱,未嫁赐金顶轿”。到她13岁时,被破格封为固主。按清朝体制,皇后所生之女才能被封为“固主”,品级相当于亲王。妃、嫔所出或由皇后收养的宗室之女,只能封为“和硕公主”,品级相当于郡王。而和孝固主的母亲是惇妃,可见乾隆帝对这个小女儿的怜爱。由于这个女儿长得很像乾隆帝,乾隆帝甚至还曾经对她说,“汝若为皇子,朕必立汝储也。”

  乾隆帝肯把自己最心爱的小女儿和孝固主下嫁和珅之子,并赏赐丰厚的妆奁,无疑是对和珅的极大宠幸。这种儿女关系也进一步加深了两者之间的联系,成为也所望尘莫及的皇亲国戚。

  随着执政时间的逐步变长,年纪愈来愈大的乾隆帝,对和珅也更为依赖,无人能够替代。由于乾隆帝的宠信,和珅的官职扶摇直上,军机大臣、步军领、领侍卫内大臣、大学士、太子太保、掌吏部、户部、刑部三部及三库、理藩院、内务府、圆明园、茶膳房、造办处、上驷院、太医院及御药房等事,做遍,在清朝历史上空前绝后,无人能敌。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