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后期最大的失误究竟是什么呢?
隋朝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隋炀帝杨广被叛军弑于江都行宫之中,终年五十岁。大多数人认为隋炀帝结局凄惨是咎由自取,他不惜民力,大搞各种工程建设,并接连三次发动对高句丽的远征。结果导致民不聊生,人怨,这才引发了席卷全国的大规模,最终造成隋炀帝身死国灭,江山易主。那么问题来了,在隋朝后期,面对已成燎原之势的群雄,隋炀帝如果没离开关中,隋王朝还会玩完吗?接下来为什么小编就带来历史相,一起看看吧!
第一、关中地区历来就有“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之说。这里南依秦岭,北连黄土高原,东面有崤山纵列,西面有汧山、陇山相接。从地理位置上看,整个关中平原就是被天然屏障包裹着的巨型堡垒,进可攻,退可守。隋炀帝如果没有离开关中,那么至少在战略地位上还是占据有利位置。
第二、关中的大兴城(长安)是历代多个王朝的国都。在当时大部分人心目中,大兴城在地位上处于制高点,谁占据此地,谁就是君临天下的王者。隋炀帝是毫无争议的天子,他亲自坐镇大兴城对稳定军心、民心必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三、隋炀帝如果没有离开关中,那么后来导致他被弑的兵变根本就没条件发生。“江都兵变”之所以能鼓动起大批叛军,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些人都是跟隋炀帝从关中远道而来。他们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可是他们却失望地发现隋炀帝根本无心返回关中。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才发生了江都隋军将士大批逃亡现象。后来宇文智及、司马德戡等人又利用这一点策划了弑君阴谋。
第四、隋炀帝如果没离开关中,那么隋末群雄就没李渊什么事了。李渊野心很大,但做事求稳,他在等到万事俱备的时候才选择太原起兵。可如果隋炀帝还坐镇关中,李渊大概率不会去冒这个会被全家的风险。隋末群雄虽多,但正具备改朝换代能力和机会的也只有李渊。群雄要么受制于内部矛盾,要么受制于地理位置局限,要么自身能力不足,总之都很难实现这个目标。
第五、隋炀帝在未去江都之前,手中还有很多“好牌”可打,忠于他的将领也有很多。如大名鼎鼎的来护儿、王世充、屈突通等等,这些人个个都是当一面的优秀帅,以他们的能力,在没发生大变故的前提下,确保关中安全基本不成问题。
最后再来说说隋炀帝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历史上的隋炀帝其实并没有很多人想象中的那么不堪,他早年还是皇子的时候曾作为南征军帅指挥平定了陈朝。之后又长期治理扬州,在地方上留下了极佳的声望。他登基称帝后办了不少大事,其中有一些举措甚至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最著名的当属完科举制度和修建大运河。因此从很多方面来看,隋炀帝的个人能力还是相当杰出的。
隋炀帝的软肋在于性格过于理想化。这使他在顺境时能意气风发,促使完成前无古人的“大业”。但在逆境时却会产生极度悲观的情绪,以至于破罐子破摔,正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昏君、暴君。因此,隋炀帝如果在后期没有“放弃治疗”,而是坚持坐镇关中,亲手收拾由他造成的残局,那么隋王朝未必没有翻盘的希望。放弃关中,而跑到远离中心的江都,实在是隋炀帝执政后期最大的失误。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