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八旗是怎么来的?八旗是如何发展的?

  下面由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清朝八旗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

  看清宫剧时,我们经常能听到谁是正黄旗出身,谁又是包衣,仿佛紫禁城中的嫔妃、侍卫、大臣们 地位并不是由自己努力得来,而是被这小小的前缀人为划分。那么什么又是“旗”,各个旗之间又有何不同呢?

  一,“旗”的由来

  众所周知,女在成为大清之前,一直是原上的游牧民族。逐水而居的生活需求下,使得他们对“狩猎”的要求非常高,不仅男子皆会狩猎,而且需要参与进有规格的组织,一指挥,小组作战。

  在满语里,这样协同狩猎的组织,被称为“牛录”,牛录的首领,则称为“额”。

  随着部落不断壮大,很快这些女人面临了一个难题:管理。由于牛录增加,指挥起来非常不方便,大大影响到狩猎的效率。

  不过这也并不是什么难题,就如同公司扩大规模一般,管理系更新换代在所难免。

  于是,大清的祖先想到,把多个牛录组合在一起,形成更大的单位:固山,用汉语说,就是“旗”。以旗为标志,目的是在广阔的原上增加方位识别性。

image.png

  二,发展

  有了以上雏形,剩下的工作就是完。

  “旗”以颜色命名,最早出现在努尔哈赤时期。

  根据史料记载,公元1584年(也说1583年)努尔哈赤带兵起事,开始着手一建州三卫。彼时,他手下有一支强悍的队伍,以“黑旗”为单位。

  到这里,我们便会发现清代八旗雏形与普通军队的不同之处,在于生活职能和军事智能的融合。

  努尔哈赤势如破竹,一路胜利,五年之内建城设营,几乎没有失败过。最重要的,1588年苏完、董鄂、雅尔古三部归附,让努尔哈赤的队伍发展更加壮大,人口迅速增长。

  此时,仅仅一个“黑旗”显然无法容纳那么多的兵丁。于是在1589年,努尔哈赤又建“红旗”自己带领,黑旗则交给自己的弟弟舒尔哈齐指挥。

  是的,我们所熟悉的“八旗”,最初只不过一个颜色。

  甚至到1601年,也才仅有黄、白、红、蓝四色。(经过了改编)

image.png

  三,人数

  讲了这么多,你一定较好奇,每个队伍有多少人。

  跟据计,每300人为一牛录,每25牛录为一旗。

  如此我们便可以间接方式得出在1601年努尔哈赤的军事实力:300×25×4=30000。

  看着很少,但足够敌人畏惧了。

  四,再发展

  八旗制度的演化,实际上是与建州的发展互为推动力:建州通过对外扩张,吸收人口充实军队,多进来的人被改革、融合进八旗,又反作用于建州的扩张。

  到1615年,原上的女族,除去海西的叶赫,几乎全部归附努尔哈赤。

  当然,队伍又壮大了。

  史称“不下五六万人”,八旗也由此形成。只是与我们想象的不太一样,分配上有些凌乱:

  原红旗,分成正黄、镶黄,努尔哈赤领导;

  原白旗,分为正白给皇太极、以及镶白、正蓝色;

  原黑旗,分为正红、镶红给代,以及镶蓝;

  通过以上计,至少从兵权上能证明二皇子代非常受重用,有两个旗,皇太极仅有一旗。

image.png

  五,汉蒙

  大多数人 最初都以为“八旗”只是满族人,但其实,也有汉族、。

  清朝是先打败蒙古再入关的,由此蒙古八旗建立的时间后于满却先于汉。

  1624年,蒙古在努尔哈赤手中只有5个牛录,折合不到2000人,到1635年,伴随着林丹汗的去世,蒙古最后一位大汗归降,也有了八旗之壮。

  至于汉民,清兵最初是作为“奴隶”对待的(不用诧异,封建政权对待敌人一贯如此)。但是,随着对“战争”的需求不断加大,女也开始将汉民吸收进军队,只不过待遇…非常差。

  开始是这样规定的:每20个奴隶里,必须推选出一个人参与战斗,至于所需的战马和铠甲,并不由国家发放,而是20个人集资。

  嗯…言外之意,就是我不仅赔钱,还要赔人。

  所幸,皇太极 多尔衮这一代意识到汉民的重要性,他们认为,想要在一中原、建立帝国的过程中取得战略性胜利,就必须优待汉民。也是从此开始,汉族的士兵才开始取得与满、蒙类似的地位。

  截止1642年,汉族八旗建成。

  多年过去了,八旗不单单是一个军事单位的代名词,更渗透到生活中,划分着等级与血。一个王朝,总是在开国时战火不断、而后进入少战的休养生息阶段,清代也一样。虽然,有过康熙、雍正的边境动,乾隆的“十全武功”,但与后金时期的大动干戈不了。可能也正是这样,清朝的贵族阶级,八旗既得利益者尾大不掉,以至于后期慢慢僵化,非变法不可救。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