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刘禹锡与柳宗元之间的友情,自身难保还要替对方求情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为什么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刘禹锡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中唐时期的“永贞革新”,在我看来,像是一场龙卷风,来得太快,匆匆吹过大明宫的屋檐后又匆匆离开。不幸的是,大才子刘禹锡与柳宗元被这场风吹离了朝堂,一切理想抱负终是沦为空谈。曾经屹立在庙堂之上慷慨陈词、为民谋福,深受君王爱戴的股肱之臣,顷刻间便沦为了远赴他乡、朝不保夕的谪臣迁客。曾经朝夕共处、共同进退的至交好友、同僚,也不得不天各一方、着心中念想过活。这样的落差,谁能不深感悲凉?
十年的寒霜雨雪、风春雨打,将刘禹锡、柳宗元的墨发染上白霜;十年的孤寂寥、凄清苦冷,让踌躇满志、热血沸腾的少年一夜变成了钓寒江雪的老翁。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十年的耐坚守、苦苦等待,终于让刘柳二人盼来了一纸回京诏令。我相信,那一刻,他们的心情绝对是既激动开心,又欣喜期待的。
时隔十年,刘柳二人迎来人生的转机。他们怀揣尚且炙热的理想与抱负,迫不及待地奔赴长安。然而,他们究竟能不能顺利回归朝堂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造化最喜捉弄人,刘柳如何扼得住命运的咽喉?
《汨罗遇风》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
那么这首诗的前两句我们该怎么理解呢?小Z以为,这上阙是作者在表明自己的心志。你看,“南来”一词,道出的是柳宗元此前的处境。这里写的是诗人回顾贬湘时,下定决心,不作悲怆的楚臣,绝不为愤世而怀沙自沉,亦不会因忧国忧民而自沉于水。而“重入修门自有期”,则表明诗人对未来充满期待,有信心东山再起,励精图治,再干出一番天地来。
而下阙“为报春风汨罗道”,则是说诗人在春暖花开的时节,来到了汨罗。这一路上,春风徐徐吹来,阳光明媚,让人充满希望。尾联“莫将波浪枉明时”,就再次表明,诗人绝不愿像那汨水的波涛,淹没在泱泱大洋中,而是不负元和中兴的美好时光,不因遭遇挫折而放弃自己要在清明之时施展才干的雄伟壮志。
所以透过句里行间流露出的志向,我们不难看出,柳宗元此时的心情是非常豁达乐观的。即使因为“永贞革新”失败,他经历了十年被贬庶至边远荒凉之地的悲惨时,可谓是不堪回首。但眼下就要到秦京了,高堂明镜就在眼前,刘柳二人新的期望又被焕发出来。小Z猜想,他们如此乐观开怀,一定是觉得自己的机会又来了,又可以为再一次的大显身手做准备了。那么,事实是如此吗?我看不尽然!
一纸诏令回秦京,转瞬再遭贬庶,刘柳二人为何如此惨?
我们在前面提到,这熬过了十年贬谪的刘禹锡、柳宗元,终于等到了天子唐宪宗的一纸诏令召唤回京的春暖花开时刻。本以为迎来人生转机的刘柳二人,满怀期待地赶赴长安。谁曾想,等待他们的竟不是厚禄,也不是帝王重用,而是又一场贬谪之苦,一辈子都不能再翻身。这场变故来得非常突然,柳宗元和刘禹锡一点儿准备都没有。那么,这刘柳二人身上又发生了啥?
一、祸从口出惹人妒
公元815年,被贬至湖南地区达10年之久的刘柳二人,终于回到长安。因为此前远离庙堂十年之久,所以回到长安城的刘禹锡,并没有被安排实职,而是处于待用状态。因着刘禹锡本就非常喜欢游山玩水,故而养出了一副闲散、自由、放浪不羁的性子。
第二年初春,万物复苏,百鸟争鸣,闲散在家的刘禹锡心情大好,便出门踏青游玩。沉醉于美妙景色的刘禹锡,不知不觉就来到了长安郊区的玄都观。这里满园桃花灼灼芬华,恣意盛开,非常惹眼。
刘禹锡看着这唯美的桃园景色,想起了自己被贬谪至外地的10年荒凉时光,不禁悲从中来。世人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伴君如伴虎。如今唐宪宗即位,“二王八司马”死的死、流放的流放,朝堂上又出一批新的权贵当政。再瞧瞧这新品种桃花,刘禹锡估摸着这应是某些人为巴结新权贵们而特地栽种的。是人走茶凉啊!他越想越生气,诗性大发,当即写下一首诗,以表心中所思所想。
《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那么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很简单。你看,这上阙的“紫陌红尘”“无人不道”描写的是看花的盛况。京城路上,车水马龙,往来的人络绎不绝,一路尘土飞扬,间接道出赏花盛况,将赏花之人的满足和愉悦心情刻画得入木三分。
而下阙则笔锋一转,由物及人。“尽是刘郎去后栽”,作为全诗的诗眼,是刘禹锡在控诉当朝权贵的体现:“我被贬谪外地数十载,历尽艰苦,备受刁难,一腔屈无以释怀。你们这些投机取巧、趋炎附势的小人反倒个个被提拔,成为当朝新贵。我明明是为国为民才走革新,反被贬黜,流落至偏远的朗州,经历了落魄潦倒的漫长十年,满腔抱负无以施展。你们这些小人却可以相安无事,锦衣华服,享受前呼后拥、大权在握的成就感,并以此洋洋自得。这世道何其不公!”
刘禹锡用犀利的笔墨,暗讽当朝新贵趋炎附势、贪图名利的行为立即引起了保守派的不满。他们纷纷联合,在唐宪宗面前刘禹锡。而经历过“贞元革新”中立太子一事的唐宪宗,对刘禹锡本就心存芥蒂。原本以为被召回京城的刘禹锡会感恩戴德,谁曾想他还是此般胆大妄为,出言不逊、惹恼权贵。故而唐宪宗找了一个理由,再次贬黜刘禹锡。
二、性情耿直不愿妥协
其实能在遭遇十年流放后还能再起用,刘禹锡本是非常幸运的。如若他能低调行事,兴许也不会落至如此下场。但对于摧不垮、压不倒、意志不衰、一生充满豪情的刘禹锡,他生来就不愿附炎趋势、同流合污。所以即使时间重来一次,我相信刘禹锡也依然会这样做。他虽然是一介文人,但他骨子里却是十足的硬汉。
即使是在湖南过了10年凄苦清贫的生活,深受折磨,但刘禹锡还是那般“口无遮拦”。面对贪图荣华富贵、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越发抵触,愈挫愈勇,表现出一副永不屈服的模样。你以为他是不懂官场变通吗?其实不是,只不过是他实在不愿意违心阿谀奉承,做违心事罢了。
贬谪在前,患难见情
因为一首《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刘禹锡把新权贵得罪了个遍,再次遭到贬谪。而此时距离他们回京,也不过才一个月的光景。这刘柳二人此前在湖南待了十年,现如今又被贬到更加荒凉的地方,这悲惨下场,就是连当时的御史中丞加裴度都看下去了,纷纷出面帮刘禹锡两人说话。而与刘禹锡共进退的柳宗元,也上疏为刘禹锡求情。明明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柳宗元为何还要替刘禹锡求情?
一、牵挂好友身体
此次刘禹锡被贬的地方,是荒凉、偏远的播州,也就是当今的贵州遵义。在当时,播州一带,地理环境险恶不说,还非常穷困落后,一般人根本没有办法在那里生活。而刘禹锡经历十年贬黜的蹉跎,身体早已大不如前。一旦的去了播州,他还能不能平安回来都是个未知数。
二、好友上有八十,耐不住此番折腾
我们都知道,刘禹锡有一位年迈的亲,已经八十多岁了。如果他被贬至播州这般穷乡僻壤,一路山高水远的。如果刘禹锡把亲带到播州,这一路的颠簸劳累,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如何能受得了?但若是将亲留在长安,他一个人前往播州,经此一别,不知猴年马月才能相见。那就意味着,此行离开,基本上就是永别了。思虑至此,柳宗元就给皇帝上疏,请求皇帝准许将自己的柳州贬所跟刘禹锡的播州相换,以减轻好友的负担。
其实从地理位置来看,柳州实则更远。但柳宗元考虑的并不仅是地理环境,还有文化环境和经济环境。综上所述,柳州一带播州情况更好一些。虽然这个建议并没有被采纳,但在众臣的求情下,刘禹锡还是从原来被贬的播州刺史改成了连州刺史。
不过巧的是,十年前刘禹锡被贬的时候,第一贬的任所便是连州刺史。只不过当时他还没有到任,中途又被调走了。如今兜兜转转他还是回到了这里。可能冥冥之中,刘禹锡跟连州有着一种特殊的缘分吧。
同舟共济相互扶持,此乃友谊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树平。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谁料翻为岭外行”,短短一句,便把刘柳二人因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劫难心生苦涩表达的尽致淋漓。他们本来以为十年贬黜时间已过,自己可以再度被重用,一展才华抱负,却不曾想一个的劫难刚过,另一个劫难又来了。所以你看,这“十年憔悴”“谁料”“岭外行”几词就包含了二人十多年跌宕起伏的风云、艰难坎坷的人生。不过庆幸的是,无论是仕途的进与退,柳宗元与刘禹锡始终在一起。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当初柳宗元与刘禹锡一起从湖南奔赴京城,如今又同时被贬至遥远的南方,他们自然再度结伴同行了。元和十年,刘禹锡、柳宗元一路舟车劳顿,南下到了衡阳。而此时柳宗元要从衡阳坐船到柳州,刘禹锡则要坐车到连州,所以到了这里,他们就不得不分别了。从此一个在柳州,一个在连州,分居两地,再难相见。饶是如此,他们依旧牵挂着对方,书信往来不断。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树平”
这个“伏波”指的是汉代的伏波将军,名叫马援。汉代交趾一带的叛军总在南方作乱,为平定战乱,朝廷就派了马援南下。而此时柳宗元和刘禹锡所经过的线路,便与当年伏波将军所走的线路一模一样。而“翁仲”则是秦代的一个巨人,秦始皇还曾以他为原型塑造了一个铜像。但如今,铜像前都已经“树平”了,即长得很高,将铜像淹没在杂乱树中了。而这一切都说明了什么呢?
这说明了人生是虚无易流逝的,自然却是永恒不朽的。伏波跟翁仲虽已不在人世,但当年伏波走过的故道,翁仲遗墟旁边的树都还在,所以自然的永恒跟人生的短暂,是没有办法相的。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这便是柳宗元一路走来悟出的人生道理。“慵疏 ”即慵懒的意思。“疏”就是疏于与他人交际。当年柳宗元、刘禹锡就是因为不愿意与保守派同流合污,才会遭此贬黜外地数十载的悲催下场。如果当年他们能够妥协,以此保持平衡,估计也就不会遭罪了吧。
不过,话虽如此。但当年刘柳二人参与的“永贞革新”,是为国求社稷稳定,为民谋长久福利,并非为了个人的名利。如若只是纯粹的计较个人得失,他们二人当然可以妥协。所以这“休将文字占时名”,便是柳宗元对自己的告诫,也是对好友刘禹锡的忠告:你写的诗不注重细节,被人抓了把柄而导致了人生的大变化。愿你往后能够小心行事,切莫因为这些诗词,又给自己带来新的人生灾难。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缨”代指帽子上长长的带子。那么柳宗元为什么要“濯”呢?其一,离别在即,他内心不舍。其二,他虽与刘禹锡一再遭受贬谪,但始终觉得自己是清白无辜的。故而在临别之际留下千行眼泪,以表内心的纯、 纯洁及对国家的忠诚。
小结:
从柳宗元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还能心系好友刘禹锡的处境,冒险为他求情,愿意把自己的贬所跟他交换,只为让他照顾家中八十多岁亲的的行为中,我们不难发现,刘柳二人之间的这种友情充满了奉献和牺牲精神。他们在荣耀时相互勉励、共同进步;落难时相互扶持、鼓劲加油,他们的友谊像冬暖阳,温暖人心;像燃烧的蜡烛,以己身照亮他人,默默付出。所以友情在很多的时候,除了是一种互相温暖之外,还是一种纯粹的奉献。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