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改革存在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得罪那么多人?
张居正改革的故事大家的了解吗?今天为什么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大明进入中期以后,官吏位素餐、土地兼并严重、接连不断、财政入不敷出等问题造成了严重的治危机。
嘉靖初期和隆庆初期为了挽救治危机都尝试进行了一些改革。由于这些改革规模小、力度不大、持续时间很短,结果就导致了危机之前更加严重。
张居正对此心急如焚,他认为只有通过一次大规模、力度空前、能长时间持续下去的改革才能彻底挽救大明的治危机。
但是,这样的改革谈何容易,历史上赵武灵王、商鞅、王莽等人进行的改革都因损害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而导致国家内部纷争不断。这样改革就成了一把‘双刃剑’,若成功可挽救治危机,若失败就将进入灭亡的倒计时。
身为一个成熟的家,张居正自然非常清楚改革的利弊,同时他也深刻的认识到大明已经二百多岁了,一旦改革稍有不慎或者是之过急,大明很可能会加速走向灭亡。于是张居正绞尽脑汁想出了一整套谁也不得罪的改革方案。
一、考成法
为了解决官吏位素餐的问题以及保证改革在整个大明被不打折扣的执行,张居正制定了考成法。
考成法通过内阁控制六科,六科监察六部和都察院,六部和都察院考评地方官吏,定期考核各级官吏的政绩和对改革的执行情况。这样内阁就成了改革的中枢,控制了从朝廷到地方的各级行政机构,为改革扫清了障碍。
考成系建立后,内阁获得了远超宰相的权力,明代文官集团恢复相权的梦想终于被张居正实现了,所以他改革的第一步获得了大多数官吏的支持。
二、清丈全国土地
考成法实施后,张居正开始了他改革的第二步——清丈全国土地。
大明建立后,皇室、勋贵、官僚地主等阶层便开始利用特权兼并土地,并且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他们还隐瞒了大量新开垦出来的田地。造成的结果就是大明从太祖建国到万历时期的二百多年间,缴纳赋税的田地规模仅仅从三百多万顷增加到了四百多万顷。同一时期人口数从五千多万增长到一点五亿。
由此就产生了两个问题:1、大明的财政收入渐匮乏;2、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只能通过来夺回土地。
其实早在嘉靖时期,一些富有远见的官吏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纷纷呼吁清丈土地,如江南总督顾鼎臣、应天巡抚欧阳锋、苏州知府王仪曾合力在应天推行,最后因遭到当地官僚地主、豪绅等既得利益者们的强烈反对而终止。
既然如此,难道张居正就不怕清丈全国土地的做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反对?他当然怕,他可不想因为得罪这些人而给自己的改革带来重重阻力,所以他想到了一个解决办法——只要那些既得利益者们给兼并和隐瞒的土地缴纳赋税,朝廷就将承认他们对这些土地的合法权益。
如此一来,他们只需要付出很少的钱财就能获得以前更多的利益。
三、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的具体内容是将原来征收实物和徭役的形式,改为一征收白银。这样不仅解决了地方官吏借征派徭役鱼肉农民的问题,还使农民可以在农闲之时打些短工增加收入。
单从表面上看,一条鞭法损害了地方官吏的利益,可实际上他们能从中获得更多的火耗收入。这样,地方官吏们同样也能获得以前更多的利益。
其实张居正改革的本意是想形成一种谁也不得罪的良性循环:既得利益者们通过出让一些利益来获取更大的利益,若百姓得到既得利益者们出让的利益就可以挽救治危机,一旦治危机被挽救大明就能延续更长时间,大明能延续更长时间的话,皇帝也会对他心生感激。
然而现实是张居正手里拿着一锭金元宝和一枚铜钱走到那些既得利益者们面前让他们选择,张居正相信只要他们不是,肯定会选择金元宝。
结果那些既得利益者们一把抢过张居正手中的金元宝和铜钱,然后恶狠狠的对他说:“这些都是我的。”偏偏张居正还不甘心,非要让他们在金元宝和铜钱之间做一个选择,而他们却坚持全都要,于是张居正就把各级官吏、官僚地主和豪绅们都给得罪了。
不仅如此,张居正加强内阁权力的做法又削弱了皇权,张居正又把皇帝给得罪了。
就这样,谁也不想得罪的张居正最终却得罪了所有人。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