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将赵括换成韩信,那么长平之战的结果会被改变吗?

  作为一场双方动员兵力高达百万以上,几乎决定了战国命运走向的惨烈会战,秦赵长平大战的悲壮战果,引得多少后人掩卷长思。特别是战事最白热化阶段,赵国主帅赵括“纸上谈兵”的作,以及四十万赵军降卒被坑的惨烈结局,更让多少历史票友在叹息之余,生出新的假想:倘若帅赵军的,不是赵括这“倒霉孩子”,而是一位水准的军事家,长平之战的结果,会不会改写?如,把六七十年后的“兵仙”韩信请来,在长平战场上替换赵括?

  身为一位给中国文化贡献了“韩信点兵”等精彩成语,更为中国战争史留下无数妙笔的军事强人,“兵仙”韩信的军事智慧,两千年来收了中外军界无数膝盖。那“暗度陈仓”的穿心一击,“背水一战”的力挽狂澜,“十面埋伏”的收放自如,每一场经典战例,都是叹为观止的用兵艺术。如此“仙”级的强人,倘若“穿越”到长平之战战场上,还不能改变战争结果?答:不能!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age.png

  第一个原因是,韩信在楚汉战争里的一项重要成功条件,放在长平之战战场上,可以说荡然无存——强大的后勤保障。

  在楚汉战争战场上,屡屡开动“花样吊打”模式的韩信,最为在意的,就是后勤保障问题。如在堪称地狱难度的井陉口大战前,韩信不怕自己兵少缺训练,就怕对面二十万赵军断自己粮道,在得知赵军主帅陈余主动放弃这一良策后,韩信“则大喜”,然后就从容部署,打出“背水一战”的精彩画面。

  而这叫韩信无在意的后勤问题,更是韩信所在的刘邦军团,一项完胜对手项羽的绝对优势。早在韩信登坛拜将前,被项羽“打发”到汉中的刘邦,就为后勤保障苦心经营:巴蜀汉中的肥沃土地,给刘邦提供了充足的粮。当时汉水渭水白水纵横的水网,也成了刘邦快速的运输通道。“拜将”后的韩信,能够迅速“暗度陈仓”,以高速的冲击横扫三秦,就有这强大物资输送的支持。

  占领荥阳后,刘邦还建立了以敖仓为中心的后勤基地,来自关中巴蜀的物资,源源不断通过敖仓转运到前线。这强大的输血效果,才能让韩信放心施展他“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的大战略,凭着手里有粮的优势,利用对手缺粮急于速战的心理,一次次把陈余龙且等强敌带到坑里。更叫战场上无敌的项羽,战略上步步受制,最终陷入韩信的十面埋伏里,怆然拔剑自刎。

image.png

  可是,倘若到了长平战场上,韩信这“绝对优势”,却是掉了个儿。秦赵两国的经济差距,本就非常明显,为打好长平之战,秦国更开通了巴蜀关中的多条水路运输线路。刘邦军团快速的运输线路,特别是包括敖仓在内的运输网,几乎都是当年秦国留下的“遗产”。此刻正让秦军享尽“高速便利”。倘若韩信在长平战场上执掌赵军?他最担心的后勤保障,就是眼前叫人抓狂的难题。

  其实,就是在赵括发起长平决战前,当秦国还可以把巴蜀关中粮食准时送到前线时,赵军的后勤补给已接近枯竭。八个月的煎熬对峙,耗光了赵国的粮食库存,甚至出现了“请粟于齐而齐不听”的囧事。再像前任主帅廉颇那样在长平死守下去,最先崩溃的,必然是赵国自己。所以火线就任的赵括,才会兵力愤然一击,然后覆没在秦军的口袋里。如果接替廉颇的是韩信,他照样也不能再守,也要破解这个难题。

  当然,虽说这是个难题,也不能说赵括无错,在兵力与战略态势都严重不利的情况下,这样贸贸然的拼死一攻,等于是赌一个没有任何胜机的赌局。这样的错误,军事智慧极高的韩信当然不会主动犯。可“韩信救不了长平”的第二个原因,也正在这里:长平决战前的战略局面,对于四十万赵军来说,一旦选择进攻,就是“死地”。

  赵括接任时,秦赵双方的战场态势是:由于赵国丢了上,地理优势尽失。晋东南的要地全落在秦军手里,所以长平战场的赵军,只能屯兵在长平北面的平原上。对面的秦军呢?却是轻松屯在长平西南面的山谷上,秦军想攻赵军,可以居高临下说打就打。赵军要反扑?那就要一头扎进山谷中,百分百落入秦军挖好的坑里,一如赵括这样。

image.png

  这样的死地,又缺少后勤保障,不打被拖死,打就被围死。以往韩信“背水一战”“声东击西”“暗度陈仓”等妙招,放在这个“死地”,用不上,等于被废了武功。

  当然,韩信和赵括不同,秦军骗赵括的那些伎俩,放在高度重视情报战的韩信眼里,基本都骗不过去。以韩信的军事智慧,主动进攻的后果,他更能看清楚。所以面对这“死地”,韩信很可能会做出这样的应对:何必要在你的战场打?我的战场我做主。四十万赵军很可能会在韩信的部署下稳步后撤,一面缩短补给线,一面引诱秦军深入赵境,寻求歼灭对手的机会。

  这个可能性有多大?韩信军事生涯里的“潍河之战”就是典型:面对绝对优势的齐楚联军,韩信并不生拼硬打,而是主动退却,把二十万齐楚联军引入预设战场,一开闸就淹没在了水中。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不在敌人的“主场”纠缠,却以强大的勇气与高超指挥,把敌人引入自己的“主场”歼灭,向来是韩信的拿手好戏。放在长平战场上,一旦他这样做了,这必然是“兵仙”韩信与战国神白起之间,一场经典的较量。

  如果这样,这确实是四十万赵军“改命”的机会。可“韩信救不了长平”的最重要原因正在于此:赵国不是刘邦,会允许韩信这么做吗?

image.png

  起能以长远眼光经营后勤,为“兵仙”韩信搭好平台,更能赋予韩信绝对指挥权的刘邦来。面对长平之战,赵国君臣的作,堪称槽点满满。长平之战打成这个惨样,“倒霉孩子”赵括只能算第二责任人,最重要的败因,就是赵国在战事前后的蠢表现。

  首先是前因,长平之战的导火索,是赵国接收了战略要地上。可这么一个兵家必争之地,赵国接收之后,却是只想着“躺赢”,毫无防御准备,根本没有派驻重兵。这才导致上迅速被秦国攻陷,晋东南要地尽失,赵国在严重地理劣势且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仓促开打长平之战。

  而在战事煎熬时,秦国也有一怕——怕赵国联合列国抗秦。且齐楚两大强国,也一度决定援赵。但焦头烂额的赵孝成王,竟主动遣使找秦国媾和,反而叫秦国逮住由头,大肆宣扬“赵国求和”。列国瞧了也就凉水浇头:你俩都打打和和了,我们还帮个啥?看热闹呗。劣势的四十万赵军,这才落到扛强秦的境地。

  这样短视的赵国君臣,战前没有准备,战争时没有坚定决心与清楚战略,对战场的态势看不清楚,对廉颇赵括等人的能力,更缺乏实际的了解。起楚汉战争时,那个既有清晰战略规划又有坚决战术执行,更能以坚定平台,给前线主将自的刘邦团队来,高下立判。

  可以假设,一旦指挥长平大战的韩信,采取了一如他在楚汉战争时常见的制胜作,后方的赵国君臣,第一反应必然会乱做一团。还没展开部署的韩信,就有可能分分钟被拿下。能被活着罢官撤职,都算是好命。至于四十万赵军的命运?长平之战的结局,也是可以想。

  毕竟,长平之战这样的较量,拼的不止是双方的智慧与战斗力,而是包括了国力战略决策执行力等各方面的综合实力,不是一个韩信,就能改变结局。

  因为,像赵国这样,既无战略规划更缺战略决心的团队,无论在哪个年代,无论在哪行哪业,就算多出一个韩信级别的强人,也是带不动啊。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