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为什么没有了自己的父亲?

  李世民为求自保,在玄武门发动兵变,亲手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两个兄弟。两个月后,李渊禅让皇位,李世民继位。为什么兄弑弟的李世民,没有了父亲李渊呢?下面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玄武门事变之后,李世民之所以没有弑父,一方面是因为他确实不太敢,怕落下天大的骂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李世民当时已经彻底掌控了局面,完全没必要弑父。

  历史上实的玄武门事变当中,李世民扮演的角色,固然不算光彩。但实际上,李世民当时发动这场,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也是无奈。李世民从来都不是那种狂魔,就连李建成和李元吉,其实也都是无奈罢了。

  这事其实还得从头说起。

  隋朝末年,身为大贵族的李渊,自太原起兵,一路直取长安。攻克长安之后,李渊先是拥立杨广的孙子杨侑为帝,自任为大丞相。就在李渊攻占长安几个月之后,远在江都的杨广,被麾下的禁军发动叛乱勒死。杨广死后,李渊也懒得再装什么好人,直接逼迫杨侑禅位给自己,唐朝自此开国。

image.png

  唐朝开国之后,李渊封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封次子李世民为秦王。

  不过,唐朝虽然开国了,但还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摆在李渊面前:此时的唐朝,还仅仅只占有关中的一隅之地,距离正一天下,还有很远的道路。所以接下来,李家的任务,就是尽快扫平群雄,一天下。

  但是,由谁去一天下,这又是另外一个大问题了。

  李渊自己本就是篡权,建立的唐朝,对于手下的将军,自然要时刻提防。而且,李渊已经称帝,也不适合领兵外出征战。长子李建成是太子,也不适合外出拼。

  所以,最好的选择,就是由李家宗室成员来领兵。

  唐朝建立最初的几年里,李渊任用李家宗室,近乎到了一个令人发指的地步。只要你是李家的男丁,稍微懂打仗的事情,你就能领兵。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李渊的次子李世民,脱颖而出了。

  李世民是的很能打。在唐朝开国之后,李世民率兵南征北战,几乎可以称得上是战无不胜。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这些原本赫赫有名的枭雄,都败在了李世民手下。在这个过程当中,李世民的权势也越来越大,身边的利益集团实力也越来越雄厚。

  在此期间,李渊不是没想过要制衡李世民,李渊同样不想让李世民一家大。奈何李家的宗室成员,实在是不争气。除了一个李孝恭还算稍微能打之外,人连凑数的资格都没有。就算是李孝恭,也完全没资格和李世民相提并论。

  随着一场场大战的胜利,李世民的威望和权势变得越来越高。尤其是打赢了王世充和窦建德之后,李世民功劳已经达到了封无可封的地步。为了给李世民提升官身,李渊甚至还单创造出了一个名叫‘天策上将’的官衔,专门封给李世民。

  等到唐朝彻底一天下之后,此时的李世民,权势已经达到了一个极为可怕的地步,威胁到了太子李建成的地位。李建成虽是嫡长子,而且本人也非常优秀。但在唐朝开国的过程中,战功相对较少,声望确实要逊色李世民很多。而从李世民的角度来说,半个唐朝都是他打下来的,凭啥自己大哥只是出生得早一些,就能做太子,自己就只能做秦王呢?

image.png

  于是,在唐朝一天下之后,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开始了围绕储君之位的斗争。

  最开始的时候,双方的斗争还只是处于台面之下,互相使一点小手段。然而,到了武德七年的时候,因为‘杨文干事件’的发生,两人的矛盾,被彻底摆到了桌面上。

  武德七年夏天,李渊因为长安实在太热,所以跑到长安城外的仁智宫去避暑。在外出的同时,李渊让太子李建成留守长安,同时让李世民随行,一起去仁智宫避暑。

  李渊的这次避暑活动,其实也不单单是为了避暑。因为当时李渊已经看出,李世民和李建成斗得非常厉害。而李渊又不想责罚任何一方,所以只能采取这种法子,暂时把这哥俩分开,希望能够缓解一下他们的矛盾。

  但事实证明,李渊有点想得太天了。

  到了仁智宫之后,没过多久,李渊就收到了一个消息,说李建成要联合庆州都督杨文干谋反。

  庆州距离长安,并不算太远,距离仁智宫更近。而杨文干则是李建成的心腹,当年曾做过李建成的宿卫,后来被李建成扶上了庆州都督的位置。如果李建成的联合杨文干的话,李渊的可能会有很大的麻烦。

  李渊当即勃然大怒,派人召李建成和杨文干前来问话。如果这俩人不来的话,那谋反的事情估计也就坐实了。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有些诡异了。

  在李渊下令之后,李建成来了,但杨文干没来。而且,在听说李渊大怒之后,杨文干竟然还的起兵了!

  这算怎么回事啊?

  既然杨文干敢正,李渊自然容不得他,紧急下令,让李世民率兵去平定杨文干,并许诺平叛之后,让李世民做太子。李世民自然高兴,当即领兵前去征讨杨文干。然而还没等李世民赶到,杨文干就被麾下的士兵反叛干掉了。

image.png

  然而接下来,当李世民率兵返回,面见李渊的时候,李渊却绝口不提之前换太子的说法。而且李渊后面的处理方法,更是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一方面,李渊让李建成返回长安,继续做他的太子,同时流放了太子府的属官王珪、韦挺。另一方面,对李世民不奖不惩,但同时流放了秦王府的属官杜淹。

  这个处理方法,是不是让人觉得很奇怪?

  李世民明明什么错都没犯,还帮着李渊了叛乱,为什么反倒会被流放了属官?

  杨文干事件,从表面上来看,确实就像上面所说的这样。但实际上,历史学家们根据当时的蛛丝马迹,还原出来的相,可能会让人觉得截然不同。

  历史学家们还原出来的相,是这样的:杨文干是李建成的心腹,二人之间一直来往甚密。李建成为了加强自己下属的力量,确实有不合法的地方,多给了杨文干一些盔甲,同时杨文干也帮李建成募集了一些亲卫。而这些事情,恰恰可以被当做谋反的证据。

  然后,这个证据被李世民发现了。

  接下来,李世民做了一个局,让杨文干麾下的人来举报。如此一来,李建成如果不来的话,谋反的罪名就坐实了。而李建成如果来的话,同样没办法解释盔甲和亲卫的事情,同样有谋反的嫌疑,所以就只能将问题全都推到杨文干身上,弃车保帅。

  如此一来,杨文干也不傻,知道自己不管去不去见李渊,都是必死无疑。既然如此,为啥不奋力一搏,直接呢?而杨文干只要起兵,李建成的事情,同样等于坐实了,一样没法做太子。

  这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局。

  很多历史剧当中,经常有弹幕说如果穿越到这种电视剧里,正常人一集都活不过去。但实际上,正的历史,往往电视剧更加匪夷所思。

  李世民做的这个局,堪称完美。但他唯漏算了一点,那就是他李渊对李建成的支持力度。李渊也不傻,在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自然知道了李世民的这些算计。所以,李渊最终才会做出这种各打五十大板的决定。

image.png

  李渊这样处理,其实也是想和稀泥,想将两个都保全下来。

  但李渊忘了,在斗争当中,和稀泥往往并不好使。

  有的只是你死我活。

  杨文干事件,让李世民和李建成彻底撕破了脸。如果说,在此之前,双方的斗争还只是隐于台面之下,并没有在台面上伤了和气。但在杨文干事件之后,双方就彻底撕破了脸,开始全面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再也没有缓和的余地了。

  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秦王和,开始了全方面的战斗。这场斗争极为激烈,几乎席卷了整个唐朝高层。绝大多数的唐朝高级官员,都站队。在这样的斗争当中,刚刚一的唐朝,竟是有了的迹象。

  然而在经过艰苦的斗争之后,到了武德九年,以李世民为首的秦王府,却开始全面落入了下风。尤其是在京城,更是被李建成一方全面压制了。

  身经百战的李世民,全力斗争,为什么却反倒会被李建成压制?难道李建成的有那么厉害吗?

  当然不是!

  问题的关键,其实是在于李渊。

  因为李渊从来就没想过换太子。李渊很清楚废长立幼的弊端,更知道一旦废掉了李建成,他李世民登基之后,李建成必死无疑。所以,在双方进行斗争的时候,李渊作为裁判,却开始明显地拉偏架,开始帮助李建成联络传的关陇世家,并且将京城的一部分兵权,都交给了李建成。

  这就很麻烦了。

  当时的李世民,面对老这种拉偏架的行为,同样无可奈何。李世民固然战功显赫,但他的基础,却是在军中,而且多半是在底层。李世民如果振臂一呼,完全可以拉起一支大军彻底反叛。但在朝堂斗争当中,当李渊明显拉偏架的时候,李世民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了。

image.png

  而面对李世民的进攻,李建成也没有束手待毙,而是主动进攻。一方面,在朝堂上下广植羽,增强自己的势力;另一方面,开始玩一些小手段,希望能够从上直接消灭李世民。如,李建成曾经挑来最烈的马,让李世民试着骑乘,希望能够摔死李世民。可惜李世民骑术是的不错,最后安然无恙。

  斗争到了这个地步,的就只剩下你死我活的选择了。

  面对长安城内斗争的失势,李世民也开始做第二手打算。李世民知道,在李渊拉偏架的情况下,自己的优势,并不在朝堂斗争上,而是在沙场上。所以,李世民开始做最坏的打算,决定一旦朝堂斗争全面失败,便直接前往洛阳,割地自封,然后率领大军长安。为了完成这个计划,李世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让自己麾下的温大雅,镇守洛阳,同时还向洛阳派遣了不少心腹。

  洛阳,本就是当年李世民打下来的。到了这个时候,李世民战功卓著的优势,又凸显了出来。当初整个北方,除关中地区之外,基本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这一路上李世民安插了多少人手,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如果后来玄武门事变的失败的话,凭借这些后手,李世民估计也能取胜。

  不过,这些后手,到底还是没用上。

  因为,就在双方斗争最激烈的时候,李建成开始准备下死手了。

  这其实也不能怪李建成,而是要怪李渊。因为当时李渊见到两个斗得太狠,所以李渊便生出了一个荒诞的想法,那就是将唐朝直接一分为二。将洛阳以东的地盘,都给李世民。而长安这边,则交给李建成。

  如果只是单纯的钱财,这法子其实很管用。平均分配,一碗水端平,谁都别觉得不公平。但问题就在于,领土和家产是完全两回事。李建成在知道这件事之后,吓得脸都绿了。李建成很清楚李世民有多能打,万一的将李世民分到了洛阳,且不说自己能不能打得过,就算能打得过,到时候得付出多大的代价?

  干脆,直接兵变,干掉李世民算了!

  在李建成积极准备干掉李世民的时候,李世民自然也发现了李建成的意向。这下子,两人仅剩的那点兄弟情分,也就彻底荡然无存了。

image.png

  你不仁,别怪我不义。既然你已经想要我了,那脆提前下手!

  于是,李世民终于下定决心,进行玄武门事变!

  在下定决心之后,李世民开始积极进行准备。最终,到了武德九年六月初三,李世民终于开始行动了。

  首先,六月初三深夜,李世民密奏李渊,说李建成和李渊的后宫有染,而且还想他。戴绿帽子这种事,任何一个男人都不了,就算是自己也不行。所以李渊当即决定,明天一早,让李建成入宫,自己亲自审问李建成。

  与此同时,李建成因为在宫内耳目众多,早已得知了此事。李建成当即决定,集结兵马,一旦发现事有不对,直接发动。然而此时的李建成,却误判了一点,那就是宫城禁军的站队。李建成一直认为,禁军是自己的人,殊不知李世民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地完成了渗透,将禁军拉到了他那边。

  正是因为这个误判,李建成确定,明天一早,先入宫看看情况再说。

  就是这个决定,彻底葬送了李建成。

  第二天一早,当李建成率领亲随,经玄武门准备进入宫城的时候,才发现事情不对头。但此事却是为时已晚,早已在此埋伏多时的李世民,忽然暴起,率领亲随袭李建成。最终,李建成被。而在李建成被之后,闻讯赶来的太子府卫队,见到了李建成的人头之后,也顿时做鸟兽散。

image.png

  就这样,李世民取得了玄武门事变的胜利。

  不过,虽然在玄武门成功斩了李建成,但接下来的事情,还是很麻烦。毕竟,李渊那边,还是很不好解释。李世民这可是亲手弑兄,而李渊当时还是大唐的皇帝,拥有最高的决策权。一旦李渊坚持问罪,李世民就算能够把控局面,一样要落得一个骂名。

  这不是李世民希望看到了。

  所以,在经过重重思考之后,李世民当即决定,先派人接管京城的防务,控制京城的军队。只要控制了军队,自然也就掌控住了局面。与此同时,李世民让自己麾下最信任的大将尉迟恭,先是带着李建成的脑袋,去太子府卫队那边,吓退了太子府的人。然后让尉迟恭带兵进宫,控制宫内的局面。

  在看到尉迟恭带兵进宫的时候,李渊当时正带着几个老臣,在宫中人工湖上的小船内。此时的李渊,还想着接下来李建成来了之后,自己该怎么审问他。然而当他看到尉迟恭穿着染血的盔甲,站在他面前的时候,李渊瞬间就全都明白了。

  对此,尉迟恭的解释是,李建成要,李世民已经被动防御,干掉了李建成。

  李渊不傻,自然猜到了是怎么回事?旁边那几个老臣也不傻,知道这个时候,李世民应该已经彻底掌控局面,于是迅速站队,开始帮李世民说话。奉劝李渊,改立李世民为太子。

  李渊能怎么办呢?

image.png

  就算他不同意,此时李世民已经掌控了局面,他虽然身为皇帝,也改变不了什么。所以最终,李渊只能承认,改立李世民为太子,并且将所有朝政大权,全部交给李世民。

  两个月之后,李渊正式颁布诏书,正式退位做了太上皇。李世民由此登基,做了唐朝的第二位皇帝。

  从玄武门事变的整个过程来看,我们不难看出,李世民其实根本没有李渊的理由。一方面,李渊足够识趣,在尉迟恭出现之后,便已经答应封李世民为太子。

  另一方面,当时李世民已经掌控住的京城的局面,就算李渊身为皇帝,一样没用。李世民大可以将李渊直接软禁起来,至于禅位诏书,如果李渊不愿意写的话,找人代笔就是了。反正皇帝印玺也找得到,回头盖个章,也就等于李渊同意了。

  既然如此,李世民为什么要李渊呢?反倒是如果李世民了李渊,那就截然不同了。弑兄和弑父,那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如果李世民的了李渊,就算他成功即位,以后也要背上千古骂名,而且各方也会不服他,会有更大的可能发动叛乱。

  所以,李世民的没有理由去李渊。反正事情我已经做了,而且局面我也掌控住了,就算你这个当的不同意,直接将你软禁起来,也是一样的。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