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是如何奋力发展的?楚国文化有何特点?
楚国,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在建国之初曾非常贫弱,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才逐渐崛起,在战国时期吴起变法之后,楚国慢慢进入鼎盛时期。虽然楚国最终被秦国所灭,但它也曾璀璨耀眼。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胜利者影响历史的流向。譬如秦始皇在歼灭东方六国不久后就推行了法家文化,将先秦国家的思想之花摧折殆尽。然而,始皇帝权势滔天,掩盖了六国历史的华章,但要湮灭这些历史事实,恐怕只能是一厢情愿。
一、 从百里之地到南方大国
商周之际,两股强大势力并立交锋,很多部族重新选择自己的生存路径,周文王获得不少支持者。
楚国先祖鬻熊就是其中一个。商周之争,周文王获胜。鬻熊因功获得了“子”的封号。
然而,相较于支持者,鬻熊一族实力太弱,加上来自较荒凉的南方,鬻熊受到中原的轻视。即便鬻熊获得了封号,在周初封邦建国时,他和他的族人没能获得一寸土地。直到周成王时期,当年为支持反商几倾全族之力的鬻熊一族,才正收到了周天子的回报——“封熊绎(鬻熊之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姓,居丹阳”。“楚”由此而生。
在周天子们看来,楚国的强大难于上青天。事实上,楚国一片寂寥,连祭祀所需的牛都不得不到邻国去偷。就连楚人的封国丹阳,在周代版图上没有半个指甲盖大,是名副其实的“弹丸之地”。
虽然不上卫国、鲁国等姬姓子弟受封的大国,楚国以小小丹阳为起点,发愤图强、砥砺前行。习惯于南方艰苦生活的楚人,埋头苦干不张扬、筚路蓝缕图自强,版图一点点扩大。
从丹阳,到郢,再到陈、寿春、鄀、成阳……几百年过去,楚国的都城,从最初的丹阳,迅速扩大,增加到了五城(另有7城、10城和12城之说)。其势力范围,也从中原人不屑一顾的荒地,扩展到中原腹地。至战国中后期,天下有了“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之说。
二、 从蛮夷之乡到自由之邦
秦国在战国中后期的实力犹如茁壮成长的大树,堪称那时候的“天花板”。在乱哄哄的各方势力中,仅有楚国能够抵挡强秦。除了军事实力较强大,楚国的国家制度、精神都远远甩开国家,可以和秦国同而语。
以朝、聘之礼为例。楚国的朝、聘之礼也源于周礼。在楚君朝见周天子、楚臣拜见楚君,以及楚君会见诸侯时,朝礼是必备的礼制。早期,作为周天子的诸侯,楚君只能憋屈地遵照周礼,与东夷为伍,在朝会时常常被藐视。
而在楚国与周天子实力的此消彼长中,楚君逐渐抛弃自己作为诸侯的应尽之礼。楚武王三十五年(前706),楚武王甚至说:“我蛮夷也……请王室尊吾号。”这很不符合周礼,带着楚人的霸气。
那时候的聘礼,并不是只和婚姻相关,而是泛指周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诸侯之间的礼物往来。周天子有一套成熟的聘礼制度,但在意味很浓的聘礼活动中,羽翼丰满的楚国又怎会一直唯周天子马首是瞻?
譬如楚平王时期,楚王参照礼制向秦国求亲。结果迎来和亲公主后,楚国大臣建议楚王自己娶这个女子。以迎娶“太子妃”之礼迎娶王后,由此可见周礼几乎没有对楚人的控制力。
三、 从巫风绵绵到浪漫入骨
在文化方面,楚国文化在先秦时代领风。尽管代表先秦文学成就的《诗经》来自各个诸侯国,而另一代表《楚辞》直接以“楚”为名。
虽然“楚”的历史开始于周天子的分封,但楚人的先祖可以追溯到火神祝融。祝融“其精为鸟,离为鸾”,楚人的图腾是凤;祝融是火神,楚人便崇火、尚东、尚;祝融的“祝”即“巫”的意思,因此楚人信鬼尚巫。那时候,楚国巫风弥漫。随着时光流转,围绕先祖祝融,楚人形成了具特色的浪漫文化气质。最终,屈原的集大成让这种文化于先秦文化之中。
楚国的文学作品饱含南方楚味,楚人创造的装饰纹样也具特色。尤其是楚国的祭祀文化与中原大相径庭,楚国的纹饰怪诞、缥缈,有辽阔的宇宙意识。这让以凝重质朴的中原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文明,增添了鲜活的生命力。
虽然,战国后期的秦国和楚事实力可谓平分秋色,但在文化方面,楚国让秦国朴实简约之风几乎优势不再。就在秦一了天下之后,楚国的文化一直没能被中断,对中华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
战国末年,秦国的铁蹄虽然踏平了天下,但楚国作为历史悠久、具特色的南方诸侯国,他并没有因战败而丢失了它的色彩。
尽管秦国是开创了新的格局,而璀璨的楚文化脉络始终是历史不该忘却的记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