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时候祭祀有多重要?是何起源?
重视祭祀祖先,是中国古时候礼仪的显著特点。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探寻。
孟春时节万物生发,生机再现,一个国家从上到下也开始复苏。此时于一国而言,最重要的官方活动就是祭祀。虽然久远的夏朝并未留下什么有关祭祀的文字史料,三代甚至更早的一些实物也无法完全再现当年的祭祀,但诸如孔子等人对于三代之礼的叹慰则是确切的。
殷商时期的祭祀,是国家举足轻重的大事,不过多数祭祀在举办时间和祭祀对象上还没有定式。当时人们举办的祭祀被称为“禘祭”,这之下又划分为“特祭”与“合祭”。
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祀以为国典”的观念依旧是的共识。此时人们有了一个祭祀的重点对象——黄帝。
为何要祭祀黄帝呢?一言以蔽之便是“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黄帝曾教人们种植五谷,教人们制作舟和车,为人们撰写医书、音律和历法,能使“万国和”。所以在即将播种,即将开始新生活的春,人们首先要祭祀的就是黄帝。
仲春时节,按照《礼记》的要求应“玄鸟至,至之,以太牢祀于高禖,天子亲往。”“天子乃鲜羔开冰,先荐寝庙。上丁命乐正习舞、释菜,天子乃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亲往视之。”此时也是唐代礼法中所确定的祭祀先代帝王的时节。帝喾、帝尧和帝舜将分别在
顿丘、平阳和河东受到唐人的祭祀。武德三年(620),李渊甚至亲自前往蒲州参与祭祀大禹的活动。
而在经历了五代十国之乱后新生的宋代,对祭祀先帝的礼法做了调整,规定“先代帝王, 每三年一享, 以仲春之月, 牲用太牢, 祀官以本州长官,
有故则上佐行事。官造祭器, 送诸陵庙。”
待到明成祖朱棣时,为了践行《礼记》所言的
“天子乃荐鞠衣于先帝”,“择吉大合乐,乃天子乃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亲往视之”,朱棣特令在南京建立帝王庙,并规定在每年分春秋两次祭祀三皇五帝等。虽然唐宋时京师也有帝王庙,也分春秋两次祭祀,但朱棣还定下了一系列祭祀的礼仪,将这场开一年之好头的重要活动发展地更加规范。
这些规范分为十节:斋戒省牲、迎神、初献、亚献、终献、饮福、受胙、彻豆、送神和唱祝望瘗。虽然其因复杂程度让人心生畏戒,但着实是为清代祭祀发展到完备打下了基础。
而明人除了创设新的祭祀先代帝王的规范,还开创了将尧舜尊为圣师,另外祭祀圣师的先例。明世宗规定每年分春秋两次,在明经筵开讲之前由皇帝亲自着皮弁,跪拜,行释奠之礼。且祭祀圣师的场合不再是帝王庙,而是开展明经筵的场所,也就是文华殿、永明殿和传心殿等地。
至于《隋书》总结的“南至,于其上以祭天,春又一祭,以祈农事,
谓之二祭,无别天也。”则说的是古时候大规模祭祀的又一重点。作为传的农业大国,中国人的生活历来都离不开粮食生产。所以一年之初春种将始时,人们对于新的一年的收成就有了新的期待、新的祭祀需求。
农事祭祀在周代时就已经是国家重要的祭祀项目。此时已经出现了春郊祈谷、春祈秋报的社稷祭祀;求雨祭祀、丰收祭祀等等。其中在春举办的最主要的祭祀便是社稷祭祀。
古人以为雨水和收成是由上天掌控的,所以要祈求丰收就得在播种之前举行祭祀告慰上天,这便是春郊祈谷。《礼记·月令》载:“立春之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天子乃以元祈谷于上帝”。这里的“上帝”便是人们在春郊祈谷之中祭祀的对象。
周人举行春郊祈谷的时间主要是一月上旬,当时的地点是在都城南郊的。所用到的礼器有玉,且是四圭有邸。祭祀要用到的牺牲则为纯赤色的公牛牲,且许备两头。祭祀前,人们得先占卜好祭祀的具体期、用于祭祀的牛牲是否合适。正式祭祀时,要运用升烟的方式去祭祀,还要牛牲和荐血腥,最后行实柴之礼,也就是把牛牲和玉放在火上去焚烧。这套礼仪在后代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并在国家祭祀之中依旧占据着重要地位。《宋史》之中甚至还有专门记述祈谷的章节。
今天我们虽然不再举行这样的国家祭祀,但我们仍然在春对新的一年满怀期待。尤其是今年肆虐,我们更心期盼接下来的一年人们能够更幸运,国家能够更强健。“昊天有成命”,愿春有春意。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