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咸平之治的经济措施效果怎么样?有什么经济措施?

  北宋咸平之治的经济措施效果怎么样?有哪些经济措施?历史上北宋经济繁荣,边贸红火,尤商贾,贡赋通达,税收富足,经济总量占世界的80%,其一年的铸钱量最高可达五百万贯,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减免赋役

  咸平元年(998年),时任度支判官毋宾古向王钦若提到:“自五代以来,各地拖欠赋税数量很多,百姓无力缴纳,但是官员经常去催收,可是因为账上挂着,基层当官的就年年下去催要,并且借机勒索,这都成了一大问题。我上奏圣上免去这些赋税”。王钦若听了后,立即安排手下人,将这一方面的有关数字计清楚,并且抢先一步,向宋宗递上了毋宾古打算递的这么一份报告。

  宋宗看了报告说:“先帝怎么没想到这么做呢?”王钦若回答:“先帝当然知道这么做,只是留给陛下用来收天下人之心罢了”。宋宗听后觉得很有道理,立即下令实施。

  除此之外,宋宗还办了不少实事。如四川地区贴钱贬值,他得知后,立即下令调高折算率。同时减少了大量服杂役的人,连他自己家族里所用的丝织品也进行了削减。

图片.png

  重视农业

  宋宗本人对农业非常重视。在景德三年(1006年)下诏要求各级地方长官官衔上一律加上“劝农使”或者“劝农”等字,鼓励农民努力务农。又在景德二年作《景德农田敕》这部农业法规,以此规范农业生产和流通中的各种事项,并在后面很长时间内一直沿用。同时,大量印刷各种农业书籍分发给各地方官,让他们认识农事,并大力在推广高产作物占城稻。亩产量从唐代的2石(158640克)提升到北宋初的3石(227800克),至南宋更是高达5、6石(379800克-455760克)。垦田数目提升到524,758,432宋亩,突破唐代5亿亩的最高值。

  平抑粮价

  宋宗下令在全国推广“常平仓”制度,常平仓起源战国李悝平籴法,有储量备荒和稳定物价的功能,宋宗时规定:每年夏天由地方依照本地人口垫资购粮,以每户一石计,设仓储存,一旦遇到粮食上涨就减价卖给平民,达到平抑粮价的效果。另外设有专人管理,出陈如新,防止粮食腐烂。常平仓制度对于灾年帮助平民渡过难关,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增加征榷

  宋宗对所征收各种禁榷和商税作了严密的规定,每个商业税征收点(税场)都立了一个原始的定额称为“祖额”,一个按实收数确立的定额称为“近期”。每届和每年都会对,以此来奖惩官员。宋宗时期规定所带的是商业税收入的大幅度增加,如酒类税在至道三年(997年)仅有121万贯,但到了天禧三年暴涨至901万贯,增加6培有余。同时规定各地应向中央缴纳那种物资的数额,使中央财政有了保障。

  但遇到灾变时规定执行不是很严格并会有修正,在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七年时候遇到蝗灾。宗下令成立详定茶法所,修订税法,否决三说、四说法,并作出弛禁通商的重大决策。

  耕种技术

图片.png

  唐末五代时中原就已经丧失产马地,无法建立大规模骑兵部队,为了抵御辽国骑兵,宋宗大量地采用了宋太宗时的办法:多开沟渠,多种水田,称为“塘泊”,使其深不可舟行,浅不可徒涉,形成有河网、沟壕、水田、淀泊组成的“水长城”。

  咸平四年(1001年),还在今徐水周边,引鲍河水以“隔限敌骑”。景德元年(1004年),又以定州为中心,开挖连接唐河、沙河、界河的运河,有效地了敌方骑兵。除了开河渠外,还大力推广一种“方田”,就是在田地内开挖方格式的水渠网。有的水渠达五尺宽,七尺深。赵恒在开挖河渠的同时,还大置屯田,积粮备战,并启用老将曹彬威慑武将。他还亲自选拔精兵强将,对火兵器也给予了重视。宋军人数从太祖末期的66万人(作战部队35万人),增加到宋宗在位末年的91万人(作战部队43万人),大部分都是这一时期增加的。

  总而言之,宋宗在即位之初,广开言路,勤国,较清明的和趋繁荣的经济,使北宋出现了“咸平之治”的小康局面。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