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的是把明朝江山ldquo;拱手rdquo;让给朱棣的?
建文帝的是把明朝江山“拱手”让给朱棣的?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篡权夺位的事件虽然时有发生,可正成功的极少,较著名的,无外乎隋唐时期,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以及明朝时,燕王朱棣发起的“靖难之役”。这两次军事行动之后,二人都成功登临帝位。
关于“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发动兵变时,其整体实力是要其兄长李建成以及父皇李渊强大的多,所以他的成功,就像是水到渠成一般,没有太大的悬念。而燕王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却完全不同,因为在朱棣攻下南京之前,他能否最终成功,在当时无人能够看透。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靖难之役发生之前,朱允炆可以说是实打实的“梦幻开局”,从先皇朱元璋手中接过的大明江山,无论是军事实力,还是经济底蕴,都不是燕王朱棣能够抗衡的,双方实力悬殊极大,可偏偏朱允炆就接连走出“臭棋”,硬是将大明江山,“拱手”让给了燕王朱棣。这般结局怕是谁都不可能猜到的。
本来皇帝削藩,在历史上并非首次,这样的决定也没有太大的问题,可问题就在于,朱元璋晚年时将开国功臣处死大半,到朱允炆时,能够给他用的忠臣良将实在是少之又少,不得已的情况下,朱允炆重用了一批儒学名家,其中参与了削藩事宜的主要有三人,分别是黄子澄、方孝孺以及齐泰。
黄子澄与方孝孺,此二人可以说是绝对的“猪队友”,本身没有什么才实学,只会站在书生的角度空谈误国,也正是有了这二人的最佳“助攻”,燕王朱棣才能篡权成功,最终拿下大明江山。
削藩的决定敲定之后,建文帝便向这三人询问削藩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削藩的步骤,及削藩之后,对于各个藩王应该如何安置。
对于这些问题,齐泰认为既然决心要削藩,就应该快刀斩乱麻,在一众藩王还没有反应过来的状况下,直接从强藩下手,先将威胁最大,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给废了,之后再一步步的废除藩王。
而黄子澄与方孝孺则认为削藩是个较长远的问题,不能一蹴而就,最好是先从那些弱藩入手,将弱藩都拿下之后,再去削弱强藩。从上帝视角来看,这样的策略,无异于“打惊蛇”,给了那些强藩足够的心理准备。建文帝朱允炆就是听从了这样的建议,给了燕王朱棣足够的准备时间。
更令人无语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燕王朱棣还曾进京朝见,如果建文帝有足够的胆魄和智慧,只需将其控制在宫中,削藩之事的难度就大大降低了,不过朱允炆不仅没有这样做,还向朱棣百般示好,装出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告诉朱棣:朕没有削藩的意思,爱卿无需过多担心。
返回属地后,朱棣便有了夺权篡位的想法,一方面是为了求生,另一方面,他本身对于帝位也有着觊觎之心,朱允炆这般咄咄相逼,给了他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不过直到此时,朱允炆代表的是明朝皇室江山,朱棣一方藩王,实力上依然悬殊巨大。
定失守后,建文帝一方60万大军,没能打过朱棣的10万大军,可以说气势全无,再加上削藩导致的地方军团本身对建文帝就心存怨怼,自是不愿主动出兵平乱,至少在没有确定最终风向之前,谁都不愿主动出兵。
就这样,攻下定之后,朱棣大军长驱直入,一直打到南京城下,此时南京的守城将领,正是在定吃了败仗的李景隆,本来他从定回京之后,是要被处死的,可建文帝似乎于心不,就没有对他用刑,反而还将南京守城的重任交给了他。
看到朱棣大军兵临城下,李景隆压根儿就没有抵抗,直接开城门就把朱棣给放了进去。这个时候,建文帝虽然已经彻底兵败,但是他皇室正的身份还是在的,如果能舍弃南京,逃至地区,然后以讨伐叛军的名义再次起兵也不无可能。不过他再次听信了方孝孺等人的谏言,誓死守在南京。最终在朱棣入城后,建文帝于皇宫之中。
其实,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待靖难之役,朱棣夺权成功,对于明朝来说是绝对有利的,因为朱棣不论是胆识还是谋略,甚至治国能力上,都要朱允炆更加优秀。不过如果单就这件事本身来看,虽说“成王败寇”是历史的定律,可如果不是数次听信了“猪队友”的建议,朱允炆也不一定。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