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是怎么过春节的?满族春节习俗介绍

  还不知道:满族是怎么过春节的?满族春节古称“元旦”,满语称“阿涅业能业”,源于汉族习俗。今天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举行。节期一般为三至五天,旧时有的地区延至正月十五。流行于全国各地满族地区。

  满族春节源于汉族习俗。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天命三年(1618年)起兵进入辽阳、沈阳地区,在汉族经济文化的影响下,满族发展起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皇太极继位后,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山海关定都北京,大批满族居民迁移关内,与汉族杂居共处,在经济文化上彼此交流,互相影响,关系密切。天长久,汉族很多习俗文化被满族人民所吸收,春节便随之而成为满族与汉族共俗的传节。

  节前,人们积极地置办年货,清扫庭院,张贴对联、挂笺(亦称挂旗)、窗花和福字,蒸年糕、烙粘水勺。初一凌晨子时,家家户户鸣放鞭炮,辞旧迎新。同时,在自家西墙祖宗板下摆设供品、点燃香,叩拜祖宗,祈求神灵保佑全家大小在新的一年中平安无事,万事如意。

图片.png

  新年伊始,全家团聚吃团圆饺子,俗称“揣元宝”。煮饺子时,家主要吆喝:“小子起来了吗?”人同时回答:“起来了!”他们把饺子从锅底浮起来作子起来了。然后

  让小孩爬上柜子上蹦三下,以示新子“蹦个高”。

  这天晚辈要向长辈叩头拜年(旧时女性行跪拜抚鬓礼)家长要给小孩守岁钱。宗族近亲也要互相拜年,亲朋好友则筵宴相邀,一起叙旧话新。男孩子成群结队鸣放烟花、鞭炮,玩耍木爬犁,或兴高采烈地溜冰;姑娘和少妇们则身着盛装,玩耍嘎拉哈(用猪或牛膝关节骨制成的玩具)。

  满族的传节基本上与汉族相一致,所谓“奉省岁事,满汉旧俗不同,久经同化,多已相类”(《奉天通志》卷九十八)。但“满汉旧俗不同”,满族年节有特殊的风情。

  满族春节源于汉族习俗。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天命三年(1618年)起兵进入辽阳、沈阳地区,在汉族经济文化的影响下,满族发展起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皇太极即位后,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山海关定都北京,大批满族居民迁移关内,与汉族杂居共处,在经济文化彼此交流,互相影响,关系密切。

  节前习俗

  满族春节的节前要做满族传糕点萨其玛----萨其玛用精粉、蛋、糖、芝麻、青红和瓜仁等原料做成,其色美、味香、可口,是人们喜欢的具有特民族风味的节佳品、张贴对联、窗花、挂笺(按旗属分别贴红、黄、兰、白色)、福字(沈阳市新民县辽滨塔村瓜尔佳氏家中有印福字的桃木印板)。满族喜戴荷包,春节节前宫廷要例行赏赐王公大臣“岁岁平安”荷包,民间也互相赠送。

  春节与元旦

图片.png

  满族春节古称quot;元旦quot;,满语称quot;阿涅业能业quot;,除夕下午和元旦上午要祭祖、祭天。除夕要接神,接神后在大门口放一横木以阻鬼魅进来。除夕也挂门神,以驱邪避鬼,这是吸收了汉族风俗的结果,门神约分为“将军门神”、“福禄门神”、“判子门神”、“娃娃门神”等。

  今沈阳故宫有宫廷门神。除夕夜分发“神纸”,其后晚辈男子到族内各家“辞岁”。除夕半夜子时家家吃饺子,还要把几枚铜钱暗放饺子中,吃到者则“终岁大吉”。接神、辞岁要燃放鞭炮。除夕夜家家院内竖灯笼杆,高挑红灯,由除夕至初六,夜夜不熄。宫廷中于腊月二十四挂“天灯”,每夕上灯,至次年二月初三。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