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时,建文帝的兵力装备和后勤都充足,为什么还会被朱棣打败?
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今天为什么小编来说说建文帝的故事。
建文帝虽然粮充足,军队强大,但他从上任开始就昏招跌出,并且还听从腐儒黄子澄的意见。这些人没经历过边关地区战斗的残酷,不懂的军事战略,就想着把权力抓在手里,哪那么容易?
一个想削藩,把权力控制在朝廷中枢;一个想推翻侄子,自己做皇帝。这个人啊,一旦有了共同的默契,办起事来就方便了。于是靖难之役爆发了,朱棣大军一路势如破竹打进京城,最后建文帝皇位被夺,自己也消失了。
那么有人问了,朱棣当时的兵力装备和后勤等都不上建文帝,为何还能打赢建文帝夺得皇位呢?
一个急于求成,一个整装待发
朱元璋的多,他当时也怕自己的留在京城会威胁到皇位的安全,所以把自己的们立为藩王镇守边疆。但时长久后,藩王的势力越来越大,对皇权逐渐造成威胁,建文帝上任后听从黄子澄的建议,准备削藩。
当时朝中大臣极力反对,因为各藩王势力强大,一个弄不好就会反弹,到时候国家战火又起,而建文帝并未听从群臣的建议,开始实施他的削藩政策。于是,那些藩王们要么被流放,有么毙命,但作为、军事能力都极强的朱棣不甘心,从而暗中积蓄自己的力量,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把侄子拉下马。
就这样,朱棣暗中招兵买马,时刻策划着,而建文帝那边继续努力着削藩政策,在那段时间里,朱棣的势力已经越来越强大。
用人不当,眼光短浅
朱元璋为了拔掉帝国的“刺”,把曾经的功臣武将得差不多,他也是没想到自己的会谋反,最后导致堂堂的大明帝国在战斗时无将可用。所以在靖难之役中,他竟然派李景隆这样的怂包出战,李景隆在朱棣围困南京城时毫无策略可言,开门迎敌,导致南京城失守。
此外,建文四年,魏国公徐辉祖力敌朱棣军队南下,但因为他的身份是朱棣的妻弟导致建文帝猜疑,使本来有转机的战事失去了机会。建文帝担心徐辉祖联合朱棣,便把他召回南京,而没有了这样得力大将后,朱棣军队势如破竹攻向南京。
临阵换将本就是军中大忌,建文帝没有经历战场并不懂,而李景隆犯了那么大的错误也没受到惩罚,这只能说建文帝和朱棣的和战略眼光差的太多。
优柔寡断的性格,非帝王之才
史载,建文帝性格温和跟朱标相像,但他的性格过于温和导致有点优柔寡断,做事不够果决,这也是他失败的原因。
靖难之役中,朱棣几次身陷绝阵,只要有人上前抓住他就必死,但建文帝却脑子抽筋的下达命令“近尔将士与燕王对垒,无使负叔父之名”。军中将士在与朱棣战斗时不要了他,以免让我背上叔叔的不孝之名,这样的话说出来,你让手下的将士如何与朱棣对抗?
这就好建文帝给朱棣提供了一个免死BUFF,只能看着他己方军中的人,而我方却对他不能造成什么伤害。也正是这个命令,让朱棣几次本来必输的局面,转而逃出生天,重整旗鼓再来,建文帝军队畏手畏脚,无法发挥最大的战斗力。
综上来看:朱棣靖难之役能够成功,主要还是两人之间的差距,建文帝从刚上任就削藩,说明了他眼光短浅,急功好利一意孤行。而从未上过战场的他并不知道如何利用军事人才,才会做出临阵换将这样的糊涂事。
此外,他又想权力一把抓,又不想自己背负骂名,这样优柔寡断的性格与朱棣残果决的性格对,立马就显现出来,毕竟欲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