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皇帝不想立长子为储时,满朝大臣为什么要以死相逼?
今天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皇帝不想立长子为储,为何大臣们要以死相逼?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我们都知道,古时候皇位的继承方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立长不立贤”,也就是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第二种便是“立贤不立长”。
前者是中原王朝惯用的继承方式,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简单来说就是立正妻所生的长子为储,而不是立“庶长子”。但这种制度也有一个很明显的弊端——如果嫡长子不成器怎么办?是不是还得立他为储呢?这个时候,矛盾就出来了,是要遵从礼法,还是要遵从现实?
对于皇帝来说,他自然希望自己王朝能够传至千秋万世,而想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就必须得有贤能之人来继承皇位,如果要是选了一个庸碌无能的人当皇帝,那么国家早晚就得被他搞灭亡了!
所以对于皇帝本人来说,他自然是想立一个有本事的为储君。如大庸庸碌碌,但小却精明能干,所以小自然才是皇帝心中的最佳人选。
不过,皇帝并非就能如愿以偿立小为储,为何呢?因为大臣们会坚决反对,甚至是以死相逼,和皇帝死磕到底!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很简单,因为这样对天下,对自己都有利!怎么说呢?
我们先来说皇帝这边。皇帝选择自己的人,选嫡长子,是最为合理的。为何呢?试想一下,如果按照优秀程度来选的话,其实是非常困难的。
俗话说:“龙生九子,子子不同”,在皇帝的这些中,有人可能擅长骑马,有人可能擅长写字,也有人擅长射箭,总而言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而每个人在某个领域都可能是。
因此这样一来,就很难有一个标准,倘若大家都认为自己才是最合适的人选,且都想当皇帝,那这不是乱套了吗?
而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不胜枚举。如秦始皇去世后不久,胡亥就将自己的哥哥扶苏给害了。而唐太宗李世民,不也是玄武门之变除掉了自己的两个兄弟后,才当上皇帝的吗?还有,在康熙晚年,太子胤礽被废之后,还引发了“九子夺嫡”。
所以你看,如果将年龄作为唯一标准的话,那么就跟将高考分数作为进入一二本学校的标准一样。简单来说,这就是维护皇家秩序的最佳选择!
除此之外,选立嫡长子,对大臣们也极为有利!特别是对于文官集团来说更是如此!
文官们看重名节,就像武将看重荣誉一样,他们为了维护所谓的“正”,甚至不惜与皇帝对着干,哪怕是死,也丝毫不惧!
因为在他们看来,大不了就是被打一顿,再不然就是一死,但我这是为了天下的秩序着想,我不是为了我自己,而是为了整个国家。如果的不幸被处死,那么我还有名节留在世上,在青史上,还有我的名字。如果侥幸不死,那这对后的名望可是大有帮助。
因此很多学者都对其评价说,他们此举不过是:争名逐利罢了!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最近上很火的一句话:“富贵险中求”,文官集团的这种赌徒心态,不仅可敬,还有点可怕!而这也是他们跟皇帝死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所以这样说来,文官集团坚持立长不立贤,其实才是他们的最佳选择!
但从我们现在的角度来看,选立储君,并不能简单地看年龄,而着重看才能,什么才能呢?治理天下、处理政务的才能!看他是否爱民如子,是否具有大格局,大眼光等等!
当然,选立继承人,在很多时候也要审时度势,在大家都很优秀的情况下,需要立一个适合当下时局的储君,以此来解决当下问题。而这一点,康熙皇帝做的就非常到位!
我们知道,在太子胤礽被废后,太子之位就一直空着,直到康熙临终前,才正式宣布太子之位的人选——四阿哥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
在康熙的几个中,有才之人很多,如擅长打仗的十三阿哥和十四阿哥、擅长书画的八阿哥、擅长吟诗作对的三阿哥等等,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一技之长,但为何康熙偏偏选了四阿哥呢?
很简单,因为四阿哥胤禛办事能力强,不怕得罪人,特别适合解决康熙晚年积累下来的弊政,所以才选择他当储君。
所以你看,古时候选立储君,虽说是遵循“立长不立贤”和“立贤不立长”两条制度,但在某些时候也不局限于此,而是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的。
综上便是本文的全部内容了!最后在文末我们留下一个问题:你认为皇帝立储,应该立嫡长子,还是立贤能之人呢?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