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清朝就开始不断出现问题,为什么到二十世纪它才灭亡?
你的了解清朝吗?为什么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19世纪对于清朝来说时风雨飘摇的一个世纪,对于一个已经延续了170年的帝国来说,很多问题已经开始爆发。
吏治,中央治无力;乾隆以来,中央机构庞大臃肿,地方官吏无能,加之乾隆皇帝好大喜功,奢靡铺张,导致国库空虚。嘉庆皇帝不得不一上台就得给他老子收拾残局,打出“咸与维新”的旗号。但是嘉庆自身能力有限,整个维新的作用不是很大。再后来的
道光皇帝更是人中之资,面对一堆棘手的烂摊子同样无能为力。
人口急剧膨胀,人多地少,地方矛盾尖锐;高产作物的引进让19世纪的清朝人口急剧膨胀,突破了4亿。这对于传封建国家来说已经是不可承受的数字,以往封建国家的治理手段已经开始失效,导致地方管理逐渐混乱,各地百姓吃不起饭,所以层出不穷。
闭关锁国,资本帝国入侵开始;如果说以上问题还仅仅是封建王朝内部存在一些问题,那么1840年以后,可以说是引爆了桶了。
由于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地方严重,大量白银外流,道光皇帝派年林则徐销烟,结果英国人不干,第一次战争爆发,
清签订《南京条约》。这一场战斗彻底暴露了清自身的软弱无力,同时签订的条约也加深了中央对地方的剥削,导致地方更是如火如荼。
1851年太平天国爆发,随后1853年 捻军,再然后1855年苗乱爆发,再再然后“亚罗号事件”以及“
马神甫事件”爆发,1860年英法联军直接到北京,气死了咸丰皇帝;清王朝丢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赔偿了几百万两白银。同时太平天国也席卷东南,导致清王朝对南方富庶的省份完全失去控制。
看到这儿,我们不禁寻思,这样了清王朝都还不灭亡?这感觉明朝末年还夸张啊。
那为什么清朝能够撑到20世纪才灭亡?
清王朝的治者们不傻,他们当然知道这样搞下去他们肯定撑不到1911年(字面意思),所以为了维护自己的治,他们的反应也很迅速。
首先放开对士绅的压制。
清曾吸取明亡的教训,对地方士绅一直采用高压政策,以满制汉,但是随着满族渐腐化,对地方的压制也越来越小。面对目前内忧外患随时的情况,索性直接放开口子,允许士绅自办团练自筹军饷。如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
淮军,以及大大小小地方上的团练,这相当于把地方的兵权交了出去。
随后轰轰烈烈的 洋务运动展开,允许办地方企业,更是让地方充满了干劲,以前打工都是给清打工,现在是给自己打工,能不积极么?
但是带来的后果也很严重,那就是清对地方的掌控力开始下降,尤其是东南各省,太平天国后满族势力被一洗而空,汉族势力开始抱团,到了19世纪末几乎完全不听清指挥了。在慈禧对八国联军宣战时,两江总督
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等人直接公开打清的脸,宣布东南互保,不接受清的“乱命”。
其次清有额外的收入足够维持运作。
清能够在这种情况下续命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钱,虽然清对地方掌控失效,传农业税收减少,但列强们也给清带来了大量关税收入,地方兴办企业也带来了大量的工商税。
根据计,1849年清农业税收是3200万两,而关税和工商税加起来才969万两。但是到了1885年,农业税为3000万两,而关税和工商税已经突破4000万两,超过农业税了(虽然有部分拿去赔钱了)。
相于明朝末年,李自成要求拿20万就不打京城,崇祯都拿不出来的窘境,清在这方面丝毫不慌。
最后是列强们不愿意清垮台。
一个有治力的清在列强眼中远远四分五的中国要好。英国人总结在印度殖民治的教训,国会认为直接治殖民地成本巨大,扶持一个亲英则容易得多,也更容易打开当地市场。
列强思路也差不多,所以在清各地爆发的时候,列强甚至组建洋枪队,提供贷款等方式支援清;所以直到甲午海战彻底撕下清遮羞布之前,清都是在列强与地方叛乱之间寻找平衡点的。
而以上说了这么多,其实也不过是清采用各种方式饮鸩止渴罢了。再强大的续命手段也阻止不了世界现代化的进程,1900年
《辛丑条约》,直接可以看作是列强已经放弃了清王朝;“赔偿4.5亿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约9.8亿两”,这估计也是列强算了算清的极限,最后割一波清朝的韭菜罢了。
总结:
在我看来,清急于改革反而让他急速奔向灭亡。
大办新政,实行地方自治,结果士绅通过 谘议局直接把持了地方;
搞,结果地方上人人渴望,渴望摆脱皇权,渴望国家;
办新教育,废科举,全国士族离心,算是把自己最后一批支持者放弃了;
最后筹备新军,结果使得的权力越来越大,心思也越来越多,到了1911年,一切轰然垮塌。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