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神白起和名相范睢之间,秦昭襄王为什么选择了范睢?
范睢的故事大家的了解吗?今天为什么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长平之战后,白起准备趁势消灭赵国、邯郸。对此,韩国和赵国自然非常害怕,于是派苏代用重金游说秦国丞相范雎,意思就是等到白起消灭赵国、韩国的话,那么白起在秦国的地位,就一定在你范雎之上了。在此背景下,范雎以秦兵疲惫,急待休养为由,请求允许韩、赵割地求和。秦昭襄王应允。韩割垣雍,赵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白起闻知此事,从此与范雎结下仇怨。在白起和范雎结怨之后,二者自然展开了一番激烈的较量。当然,最终的结果,是范雎借着秦昭襄王之手,除掉了白起这一敌人。公元前257年,白起行至杜邮(今陕西省咸阳市任家咀村),秦昭襄王与范雎商议,以为白起迟迟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那么,问题来了,在白起和范雎之间,秦昭襄王为何宁愿赐死战神白起,也不辜负名相范睢呢?
一
首先,根据《战国策》、《史记》等史料的记载,秦昭襄王在位期间,范雎和白起这一文一武,可谓左膀右臂,也是当时秦国最显赫的两位大臣。就白起来说,其功绩大家已经非常熟悉了,在山东六国中,赵国、韩国、魏国、楚国等诸侯国,几乎都被白起击败过。特别是在长平之战中,白起更是帮助秦国重创了赵国这一强劲对手,为秦始皇一天下、建立秦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至于范雎,同样是秦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人才。对此,秦昭襄王曾消失:昔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吾以为仲父,今范君亦寡人之叔父也。也即在秦昭襄王心目中,范雎可以和姜太公、管仲等人相提并论。
二
根据《战国策》、《史记》等史料的记载,范雎见秦昭王之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抨击穰侯魏冉越过韩国和魏国而进攻齐国的做法。他主张将韩、魏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同时应该与齐国等保持良好关系。正是在“远交近攻”策略的指导下,秦国得以不断蚕食山东六国的疆域。而且,因为远交近攻的策略,秦国在攻打三晋的时候,燕国和齐国基本上作壁上观,这无疑分化和瓦解了山东六国之间的联系,从而实现了各个击破的效果。基于此,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范雎,自然在秦昭襄王心中拥有不下于白起的地位。当然,这显然不是秦昭襄王选择除掉白起,而不是范雎的主要原因。
三
对此,在笔者看来,白起被,虽然和范雎的挑拨离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但是,白起的抗命和背后讥讽,才是其被赐死的主要原因。在长平之战后,因为范雎的原因,白起错过了趁势进攻赵国的机会。等到赵国恢复元气后,白起自然不愿意继续带兵攻打赵国了。于是在邯郸之战中,秦昭襄王派遣了王陵、王龁等将领。当然,最后的结果是秦军惨败,甚至还丢掉了之前从魏国、韩国手中夺取的土地。在此背景下,白起就在背后发发牢,表示“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结果如何?”。于是,秦昭襄王听后大怒,命令白起再次起兵攻打赵国。对此,白起自称病重,不愿意出征。
四
最后,经范雎请求,仍称。在白起拖延甚至抗命后,秦昭襄王与范雎商议,以为白起迟迟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所以,非常明显的是,白起和范雎结怨后,秦昭襄王为何选择除掉白起,而不是范雎的原因,自然就是白起的抗命。除了这个原因,白起功高震主,也是秦昭襄王除掉他的原因之一。虽然在秦国,丞相范雎也具有非常大的功劳,但是,范雎毕竟是文臣,也即没有掌握什么兵权,所以不会威胁到秦昭襄王。但是,白起这位武将,显然和范雎不同。在长平之战后,白起的威望实在太高了,如果白起的率领秦军将士谋反,秦昭襄王的难以抵挡。综上,在白起和范雎结怨后,不是秦昭襄王不愿意辜负丞相范雎,而不是范雎的威胁小,白起的威胁大,正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也即威胁大的白起最终被赐死。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