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振:唐朝著名宰相兼大将,揭秘其传奇生平
唐朝是一个开拓进取、建功立业的时代,边塞诗让我们领略了大唐的边关风采。当然,背后有更多的开边人,如郭元振。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郭元振是唐朝边关名将中最具个性的。他出生于富贵之家,家里不缺钱的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然后18岁高中进士。
唐朝的科学考试可没有宋朝的那么好考,18岁中进士在整个唐朝都是屈指可数的,只有陆贽和娄师德两个人能和他。由此可见,郭元振这个人读书的确不错。
考上科举后的他被分配为通泉尉。当时的县尉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局长。这个官不仅在现在是肥差,在唐朝也非常肥差。
郭元振这个人其实不是什么“好人”,不是省油的灯,他满脑子“坏水”。
也不知道他是看不上这个官,还是因为太年轻了,有点飘了。总之,他在干这个县尉的时候,始终不务正业,把他的聪明好学用在了“坏事”上面。
私铸货币,贩卖人口,这些非法的事,他都干过。但他似乎又是个“好人”,据说他把非法所得全部送给了穷人和自己的朋友。
不得不说,这是个特别有个性的人。虽然大唐很开明,但郭元振这样的行为还是被举报了,他的不法勾当传到了武则天的耳朵里。
武则天想要见上一见,于是传召,就这样郭元振入京面见武则天。
武则天一见到郭元振的那一刻,着实吓了一跳,郭元振玉树临风、一表人才、气度不凡。
武则天瞬时有了好感,随后一番闲聊后,武则天更发现郭元振是个人才,才华横溢。
郭元振向武则天献上了《宝剑篇》:
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
良工煅炼凡几,铸得宝剑名龙泉。
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
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生明月。
正逢天下无风尘,幸且用防君子身。
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绿龟鳞。
非直结交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
那知中路遭弃捐,零落漂沦古狱边。
虽则沈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
《宝剑篇》可以大气磅礴,豪气干云,也隐喻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心情。
武则天领会后,对郭元振充满好感,郭元振由此得宠,随后武则天封郭元振为右武卫铠曹参军,进奉宸监丞。
当然,不安分的郭元振肯定不满足于此,他没事的时候爱研究地缘,于是向武则天献上了离间吐蕃的大计。
当时吐蕃仗着自己势大,越来越不把唐朝放在眼里,不断扰唐朝边境,甚至提出了要唐朝撤掉安西四镇的守军,并求取十姓突厥之地。
对于这种无理的要求,武则天一口否决。双方谈不拢,那就打吧。武则天任命郭元振为对制定对战吐蕃政策的主要负责人,郭元振献上离间之计,并成功的离间了吐蕃名将论钦陵和吐蕃王室之间的矛盾。
吐蕃内乱,论钦陵被诛,其弟赞婆率部降唐。
吐蕃赞普知道自己中计之后,很不高兴,于是亲率大军出征。郭元振坐镇指挥,临危不乱。跟吐蕃大军在源谷展开了激战,唐军六战六捷,大获全胜。
此战之后郭元振升为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州大使。
郭元振到了凉州之后,巩固防务,兴建防御工事,从此,吐蕃大军不敢再来。不仅如此,他还在凉州开垦土地,实行屯田,兴修水利,推广蚕桑养殖、改进耕作技术等。实行屯田后,凉州储存下来的粮食可供军队用上十年。
郭元振在凉州担任都督的五年,不仅守护了凉州的安宁,还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所治之处,百姓丰衣足食、人们安居乐业,老百姓都说他是个好官。
至此,曾经“不务正业”的郭元振终于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在了为人民谋福祉上面。
郭元振因为政绩显著,升任为左骁卫将军、安西大都护。随后他为了给西域蠢蠢欲动的部落一些颜色,故意冻死了突骑施的乌质勒酋长。
据说当时郭元振带了些随从和乌质勒谈判,正赶上下大雪,郭元振坚持不进帐中谈,大雪漫天,都埋到了膝盖,结果年事已高的乌质勒活活被冻死了。
有了这个下马威后,西域诸部落无不臣服,谁都知道郭元振不是个好惹的主。
后来郭元振又听说安西都护府南边有一条河,河里面有一条,于是他率领兵三万士兵开始寻找“”。
经过于阗、康居、大食等十多个国家的搜寻后,他们终于抵达了河。在河的河源上果然看到一条,口中吐着气。
郭元振毫不客气,当即写讨伐“”的檄文,随后命名大军前去诛。大战三天三夜后,不敌,倒地不起,奄奄一息。
于是郭元振让人聚集干柴,用火将烧成了灰。
此事在《兵部尚书代国公赠少保郭公行状》上有记载:
大军至,有黄龙绕树,以口吐气而拒官军,三军悉睹焉。公手书檄文,令左拾遗张宣抗声读之毕,黄龙解树而下,公率诸军诛之,数方倒,聚而焚焉。
至于这个故事的假,我们已经很难辨别,本来“龙”之事就颇为奇异,我们没法去讨论。当然,郭元振斩的可能是大蛇,但不管是所谓的也好,还是大蛇也罢,足见郭元振不畏神鬼。
郭元振确实是个人才,他安抚各民族,保持边疆稳定、维护国家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让后世记住了这个个性的唐朝边关名将,至今能看到他的风采。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