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常嘲笑孔子ldquo;五谷不分rdquo;,其实人家研究得深
樊迟向孔子请教怎样种地,孔子说:“我不如老粮农。”樊迟又请教怎样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两句话就把樊迟打发了,还批评他是抓不住人生重点的“小人”,因为“大人”只要当好领导就行,哪用得着亲自种地!
报应来得很快。子路随孔子周游列国时不慎掉队,向一位锄的老农打听,“您看见我的老师孔子没有?”老农不屑地说:“我只看见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他也配当老师?”
《论语》中的这两个故事似乎在揭孔子的短,历来被人津津乐道,以致造成一个误解:孔子只重学问,不重自然;只懂书本理论,毫无实践常识。这可是冤枉孔子了!据史料记载,孔子不仅认识很多动植物,还仔细观察过它们的习性和生长过程,并要求也这样做。所以,他的很多在鸟兽研究、生态环保等方面颇有造诣,颜回、公冶长等人还能辨别鸟音、听懂鸟语。
在孔子教学所用的六部经典中,《诗经》居首。孔子曾明确表示,他讲《诗经》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掌握丰富的动植物知识。大家都知道孔子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但很少有人知道后面还有一句“多识于鸟兽木之名”。
确实,《诗经》中动植物的名字多到让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于山林水泽,与木共盛,与鸟兽同乐。《诗经》共计305篇,其中以动植物命名的多达104篇。《诗经》全书则涉及337种动植物,包含当时粮农、菜农、果农、牧民、渔民、猎户等行当所需的生物常识,可谓一部“自然小百科”,让孔子不禁感叹:“《诗》,万物之户也!”所以,他认识动植物的广度和深度绝不亚于老农,只是提醒专心读书习政罢了,何至于“五谷不分”呢。
孔子反复要求孔鲤读好《诗经》,尤其重视《周南》《召南》,因为这两组诗涉及动植物的例最高、数量最多,而他在常生活中也对动植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鲁昭公十七年(前525年)秋,郯国(鲁国的附庸小国)的国君郯子来鲁国朝见,在招待宴上,鲁国执政大臣问:“郯国的先人古帝少皓氏为啥喜欢用鸟名做官名?”郯子解释,用自然事物之名做官名是远古时期图腾崇拜的体现,少皓以前的黄帝、炎帝等人都这样,而少皓初登帝位时恰有凤凰飞来,于是把鸟当作氏族图腾,并用鸟名做官名。他还举了很多生动的例子,如黑色的燕子秋去春来,负责春分、秋分的官就叫玄鸟氏;祝每到下雨前就急切地鸣叫,仿佛提醒民众注意防雨,负责教化民众的官就叫祝氏……孔子从没在书中读过这些,听得津津有味,立刻向郯子请教。
有位问子贡:“你的老师孔子怎么如此博学多才啊?”子贡骄傲地说:“是天生的!”孔子对此很不满意,认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大多因为年少贫时经历太多,学了一些达官贵人不屑于学的本事。孔子的父亲虽属低级贵族,但在他三岁时就离世了,他随母亲离开孔家,与贫民一起讨生活,哪天不跟木鸟兽厮混?后来他做过掌管粮仓、畜牧、工程等实业的小官,更是带着周游列国,多年积累下来,当然博学多才,又对自然怀有深厚的感情,岂是“五谷不分”的人呢。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