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苏轼很多诗词都是在变贬之后写出来的,而且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为什么小编带您走进苏轼的故事。
苏轼是北宋大文学家和书法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我们在上学的时候,应该就学过好几首苏轼的诗词。不过这些诗词很多都是在苏轼被贬以后写出来的,例如《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这三篇应该是最为出名的。为什么苏轼被贬以后反而做出的诗词更加令人深刻了呢?其实很多诗人都有苏轼这样的经历,难道一定要体验生活的困苦才能写出好诗?当苏轼被贬到惠州以后,大鱼大肉变成了粗茶淡饭,换做是你你受得了么?
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生活极为落魄,有次走在街上,撞见一个醉汉,不由分说就将东坡先生推倒在地,苏轼初时极为恼火,但不一会儿就自我宽解说,现在大家都不知道我的名气了,这是好事啊——“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在这里,苏轼连一三餐都难以为继,吃惯了鸭鱼肉,再吃野菜粗粮,好多人是无法下咽的。苏轼一开始也吃不惯,但乐观的他发明了个办法:“菜羹菽黍,差饥而食,其味与八珍等”(《答毕仲举书》)——先饿自己,等饿得实在受不了,再来吃那些粗劣的饭菜,那滋味,和国宴上的猩唇、驼峰、鲍鱼、燕窝什么的一样好吃!
这就是一直豪爽乐观的苏轼!后来他被贬到惠州市时,当地经济落后,市肆寥落,全城一天才一头羊,这只羊身上最好的部分,当然由地方长官们享用了,苏轼作为一个有罪的贬官,哪里敢抢购?于是他只好买人家剔了肉的羊脊骨,苏轼写文章给弟弟苏辙说:“骨间亦有微肉……随意用酒薄点盐灸,微焦食之……如蟹螯逸味。”苏轼饶有兴致地剔羊脊骨间一星半点的碎肉来吃,还觉得和吃螃蟹一样有滋有味。他对弟弟说,你在京城每天大块吃肉,却不能领略此间的妙趣啊。我这方法很好,你可以试一下,就是苦了那些等剩肉碎骨吃的狗儿了。
不少人只知东坡的豪放,却不知东坡的诙谐;有人知道东坡的诙谐,却不知东坡的诙谐是发于他最艰难的逆境之中。
《惠州一绝》这首诗大家都知道:“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当时初读这首诗,只觉得诗中欢喜无限,还以为苏轼是去广东公费旅游,住星级宾馆,免费吃荔枝呢。如今才知道,当时朝中的政敌,是把苏轼贬到穷山恶水、瘴气丛生之地,是想要他的命!
当时的岭南一带,蛮荒未化,人们到了此处,缺医少药,往往有去无回。像一代名相寇准,被贬雷州后,一年多,就郁郁病死。所以当时有个段子,叫“春、循、梅、新,与死为邻;高、窦、雷、化,说著也怕”。所谓“春、循、梅、新”什么的,都是当时的州名,例如梅州是现在的广东梅县,雷州就是现在雷州市,别看今天都是经济发达的好地方,当时可是所谓的“八州恶地”——“风之寒者,侵入肌窍;气之浊者,吸入口鼻;水之者,灌于胸腹肺腑,其不死者几稀矣”。来到这里,等于一只脚踏入了鬼门关。
然而,东坡却写下了上面那首荔枝诗,还说“不辞长作岭南人”,这里也挺好嘛。又宽解自己说:“譬如惠州秀才,累举不第,有何不可?”假如自己一开始就生在惠州,又是个久考不中的老秀才,不和现在的情况一样吗?何况自己还当过翰林学士,见识过玉堂金气派,行啊,知足了。所以苏轼依然过得很安稳,写诗说“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结果朝中那些坏家伙们一听:好嘛,苏大胡子还挺自在!干脆又把苏轼贬到更远的海南岛上去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