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王室为什么会不想要皇子?相是什么
北魏王室为什么会不想要皇子,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近几年,宫斗剧很常见,我们经常会在电视上看到,后宫妃嫔为生下皇嗣用尽各种手段,甚至会残害其它妃子肚里的孩子,因为一旦立为太子,那么自己便会成为皇后或太后,身份自然高贵了很多,可见母凭子贵的观点还是非常普遍的。然而,在北魏,却一反常态,后宫嫔妃都害怕生下,她们甚至会在生下后偷偷溺死。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原来北魏时期有一项制度:如果某个皇子被封为太子,那么他的母亲无论是妃嫔还是皇后都会被赐死。如此一来,妃嫔便害怕自己的成为太子,甚至会害怕出生。那么为什么北魏会有如此奇葩的规定?
其实这得从汉朝说起,汉太祖刘邦本是出身农家,曾任沛县泗水亭长,后楚汉之争时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由于是刚建立国家,政权还不稳定,刘邦为巩固治,就大量分封诸侯。但刘邦又怕诸侯大、颠覆政权,恰好妻子吕雉对汉朝建立也是起了很大作用,所以他便重用外戚,外戚势力逐渐庞大。
谁知刘邦死后,汉朝落入吕雉手中,便出现外戚干政的情况。汉武帝熟知外戚干政的危害,便在立刘弗陵为太子后不久找借口处死了他的母亲钩弋夫人,以免再出现类似的情况。但此时立子母还不普遍,并未形成制度。
立子母的制度正形成于北魏。北魏的开国皇帝拓跋珪是鲜卑族,鲜卑人身为东胡的一支,其血液中本身就有“先母后父”,“母强子立”的传基因。而且当时处于氏族公社正解体的时候,妇女的地位还是相对较高的,既没有封建礼教对其束缚,也没有对其使用政权的制约,所以女人干涉政权也是常见的。
拓跋珪的母亲就很有势力,他从小生活在母亲的掌控之下,是依亲家族的势力成功登上皇位的。但是北魏要想避免新君的继立受外族的干扰,由简单的部落联盟转变为帝国,不断发展壮大,就必须改变依舅族的势力立储君的的现象。
因此,拓跋珪在登上皇位之后,便对自己母亲氏族所在的贺兰部落进行打压,并用多种手段强制对母族,妻族,祖母族等所在的多个大部落削弱势力。拓跋珪甚至逼死了自己的亲生母亲贺兰氏,并且在立拓跋嗣为太子之后,死了太子的母亲刘贵人,即使她生前是倍受宠幸的。自此,立子母的制度便确立了,并延续了一百多年。据计,北魏时期,有八位太子因登上皇位,其母亲被处死,成为该制度的牺牲品。
立子母的制度确实为维护北魏的治起了一定作用,在该制度存在期间,皇位继承未出现动荡不安,并且确实防止了外戚干政局面的出现。但是,该制度也是存在漏洞的,一方面,立了太子便把母亲掉容易出现白白浪费一条生命的情况,因为太子并非都能稳定地当上皇帝,若随后太子被废或太子去世,那么其母亲岂不是白牺牲了。
另一方面,该制度并未阻止太后干政。虽然皇子在被立为太子之后其生母就被掉,但是老皇帝总是有皇后的,其还是母亲的身份,只是无血缘关系,因而依旧会出现太后揽大权的情况。
拓跋弘在位时就出现了冯太后“临朝听政”的局面,冯太后虽然并非皇上的亲生母亲却依旧能掌握大权,把持朝政数十年。可见,没有皇子的太后,皇后完全可以利用立子母制度,掉太子的生母,继而获得太子的抚养权,为以后控太子做准备,满足自己的私心。
总的来说,北魏时期确立的立子母制度的确是很残酷的,对各位妃嫔及其不公平,对太子也存在心灵上的摧残。但是该制度的确也对皇权的巩固起到了不小的作用,避免外戚干政,维持稳定的皇位继承顺序,推动了封建王朝的发展进程。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