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被视为雄才大略,为什么曹魏的政权就被司马家夺去了?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
曹在军阀混战中,势力逐渐增强,并且控制了东汉朝廷,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曹受封魏公时,治所在东汉时期 魏郡 所在地的邺,因此汉献帝封他为quot;魏公quot;、quot;魏王quot;,因此国号为quot;魏quot;。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正式取代汉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阳,至咸熙 二年(265年), 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曹魏灭亡。
自公元190年起兵讨董,到公元217年在汉中抵挡刘备入侵,曹戎马27年,时间远超汉高祖刘邦(7年)、唐太宗李世民(4年)、明太祖朱元璋(12年)等以武开国的君主。然而,仅仅十九年,曹魏政权就被野心勃勃的权臣司马懿,在一场无惊无险的后给篡夺了。
尽管曹被视为雄才大略,但曹魏篡汉却有一种极为尴尬的境地。
曹丕以臣子的身份,通过实力窃取汉室皇位,本身就缺乏足够说服力,更缺乏神圣性。曹丕威逼汉献帝篡位升坛之后,曾叹道quot;舜、禹之事,吾知之矣quot;,这句话本身就意味着皇帝的权力已经失去了汉代以来的神圣光泽,变成了有任何实力者可以攫取的寻常之物。
因此,曹魏的皇权从一开始就缺乏周朝的天子权、汉朝所具有的神性道义,它只是一个建立在实力之上的王朝——这也表明,任何有实力的政客,都可以觊觎最高皇权。因此,曹魏的皇权,从一开始就缺乏观念的保障。
同时,曹丕吸取汉朝的弊病,为了防止宦官、外戚和宗王败坏朝政,威胁皇帝权力,下令严禁皇帝身边的宦官、皇帝的母族和妻族、皇帝近亲涉足权力——这使得曹魏皇帝陷入了孤危之境。
为了避免宦官干政,曹丕要求“ 其宦人为官者不得过诸署令;为金策著令,之石室”(《三国志 · 魏志 ·
文帝纪》),不准皇帝身边的宦官参与国事,这固然杜绝了宦官干政,但也实际上剥夺了后代皇帝,通过任命身边可信之宦官巩固皇权的可能。
为了避免皇帝母族、妻族干政,曹丕要求(九月甲午,诏曰):“夫妇人与政,乱之本也。自今以后,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以此诏传后世,若有背违,天下共诛之”(《三国志
· 魏志 · 文帝纪》)。这固然杜绝了外戚掌权,但也使得后代皇帝无法任用自己相对可的母族、妻族,来夯实自己的权力;
为了避免皇帝近亲威胁皇权,曹丕不但削弱了诸王封国的治权(寄地空名,而无其实)和兵权(虽有王侯之号,而乃侪为匹夫),而且王室成员出行(邻国无会同之志。诸侯游猎不得过三十里,又为设防辅监国之官以伺察之),这使得曹魏皇家最重要的根基诸侯王,处于完全无权、无兵的尴尬处境。一旦皇权有难,曹魏诸王就只能俯首待死了。
因此,曹丕的政策,实际上将曹魏皇帝变成了近侍不可用,母族、亲族不可用,兄弟无所依托的正孤家寡人。
以魏帝曹芳为例,他的岳父张缉虽有才干非常,却因为女儿嫁给皇帝而被免去了实权,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女婿被司马师架空而无能为力,最后发动,试图挽救曹芳,但也终因实力悬殊而一败涂地。
至于高贵乡公曹髦,则因为其身边的近侍无法参与政事而耳目全无,最后变成了被司马家掌控在鸟笼里面的金丝雀;而王室诸侯的影响力甚至还不如平常富家翁,完全无法与世家大族相匹敌,魏明帝曹叡曾经想召叔父燕王曹宇辅政,最后也因曹丕遗照“藩王不得辅政”而作罢。
更为糟糕的是,东汉末年以来的举荐成风,以及曹丕推动的“九品中正”制,更让使得世家大族们可以轻松通过门阀相互举荐亲信,获得远超过皇帝亲族的能量。譬如司马家族兄弟八人,各个精明强干,在当时有“八达”之称,其中司马朗、司马孚、司马懿位高权重,身居要冲,其基础并不逊于孤弱无助的曹魏皇帝。
因此,当司马懿通过一场不流血控制朝政之后,无论是曹魏合法的皇帝曹芳(被废时22岁),还是合法的皇太后郭氏(司马师要求废掉曹芳,郭太后不悦,但无力阻止),都没有能力做出一丝一毫的反抗。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