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是在什么情况下投降的?投降之后的他命运如何?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为什么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于禁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说到于禁和关羽很多网友也都知道其实这两个人好像并没有太多的故事的,但是其实如果熟悉三国事件的人也还是的知道的,这个于禁其实是有投降于关羽的,那么于禁其实是曹手下的大将,那么这样投降之后关羽是怎么对待于禁的呢?于禁的命运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来揭秘看看吧!
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在《三国志》里合为一传,他们一生都战功显赫,立下无数功勋,都个个堪称汉末三国的名将,后世也有人把他们称为曹手下的“五子良将”,以齐名于刘备手下的“五虎上将”,但于禁的结局最惨。
于禁是在无奈下投降的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于禁随曹仁、徐晃、庞德等负责荆州方向的防守,关羽突然发兵北上,向曹军发起攻击,曹仁等人分兵拒防,其中徐晃防守宛县,于禁、庞德等屯兵樊城外,与樊城成觭角之势,曹仁自己守樊城。
樊城外归于禁指挥的人马共有“七军”,也就是7个军,以当时每军正常编制约一万人计算,兵力总共有7、8万人,实力并不算弱。
然而这时天降大雨,汉中大涨,曹军普遍受淹。北方将士对于发洪水没有太多概念,面对突如其来的情况也毫无准备,不知道怎么办。
于禁等人仓皇避到高处,这时却发现有人乘着大船向他们袭来。来的正是关羽,他有水军而曹军没有,这个仗简直没法打,于禁等人只能坐以待毙。
最后,于禁在无奈之下竟然向关羽投降了,而庞德力战而死,曹听说此事,很感慨,流着泪说:“我和于禁相识30年,为什么到临危受难之时反而不如庞德呢?”
于禁投降造成曹军极大被动,要不是曹仁拼命死守,曹军将一败涂地,不仅在荆州的地盘将全部丧失,而且整个许县以南的地区都将不保。
于禁投降后受尽羞辱
于禁投降后被关羽送到了江陵,不久孙吴的军队攻克了江陵,于禁又落入孙权手中。
孙权与刘备刚刚决,正要示好曹魏,所以没有把于禁当成俘虏看,对他很不错,亲自和他相见,但没有放他回去。于禁除了没有人身自由方面都还挺好,吃的喝的都挺优厚,孙权还时常邀他一同外出。
有一次孙权和于禁骑马并行,被孙权的谋士虞翻看到了,虞翻拦住于禁大骂:“你不过是个投降过来的俘虏,怎么敢跟我家主人并排骑马?”
不光骂,虞翻挥鞭还要打,如果不是被孙权呵斥住,于禁就得挨虞翻的一顿鞭子。
还有一次,孙权在楼船上宴饮群臣,邀于禁出席,席间有人奏乐,乐声勾起于禁的思乡之情,不由得流下泪来,这一幕又让虞翻看到了,虞翻当场教训于禁说:“哭什么?你以为装可怜就能免除一死吗?”
不管怎么说于禁也是一代名将,曾叱咤风云,生死面前从不眨一下眼睛,可当面被人羞辱又无法反驳,其悲屈可想而知。
于禁最后愧疚而死
曹丕称帝后,孙权立即上表称臣,同时把于禁送回曹魏。
曹魏黄初二年(221年),于禁回到洛阳,曹丕亲自召见了他。此时于禁已经须发皓白、面容憔悴,见到曹丕后于禁很羞愧,不停地流涕叩首,曹丕倒没有当面责怪他什么,反而以荀林父、孟明视的事安慰他,还任命他为安远将军。
荀林父是晋国将军,曾率军与楚军交战,大败,回来后晋景公依然重用他,3年后他又率兵出征,打了大胜仗。孟明视是秦国将军,在攻打郑国回军时被晋军俘虏,不久被释放回国,秦穆公仍然信任他,让他继续带兵,后来他率军击败了晋军。
曹丕以他们二人为例,说明打了败仗被俘虏不算什么,在任命于禁为安远将军的诏令中,曹丕特别强调:“樊城之败,主要原因是遭到了水灾,汉水暴涨,不是作战不利造成的,所以恢复于禁等人的职务。”
如果于禁的结局就是这样的,那曹丕的胸怀就让人钦佩,但曹丕在胸襟方面其实他的父亲曹差得远,因为他一边安慰、厚待于禁,一边却在背后搞起了小动作。
曹丕下诏让于禁出使孙吴,,行前特意安排他到邺县敬谒曹的高陵,于禁去了,在一间屋子里却发现挂着几幅画,画的是樊城之战的经过,包括关羽大胜、庞德壮烈殉国、于禁乞降等情节。
于完大愧,于禁忧病而死,曹丕赐其谥号为厉侯。“厉”在谥法上有暴慢无亲、戮无辜之意,属于“丑谥”。后世有学者评论说,于禁率数万人败不能死,可以把他了,也可以从此不用他,但用这种办法羞辱他,并不是为君之道。
于禁的悲剧不仅因为投降
有趣的是,五人之中张辽、张郃、徐晃都是降将出身,而于禁、乐进最初只是中下级军官,即史书所说的曹“拔于禁、乐进于行陈之间”,他们在曹营快速崛起,说明了曹的知人任,也说明曹一向标示的“唯才是举”并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在“五子良将”中,于禁的身上本来光环最多:每有大仗不是前锋就负责断后,体现曹的绝对信任;所有硬仗、恶仗都难不住他,所向无敌,关键时刻屡立大功;不逊私情、敢于从严治军,又不贪慕财富,个人品质为曹所重。曹在世时于禁已被授予左将军的高位,成为曹魏一颗耀眼的将星。
但一场失败改变了一切,于禁的完美形象顷刻坍塌,曹不解、对手羞辱,自己也羞愧异常,在重名节甚于重视生命的时代,被俘的于禁似乎只有一死才能配得上“良将”的称号。
但这又是讲不通的,汉末三国时代,被俘求生的名将其实还有很多,不仅张辽、张郃、徐晃是降将,被曹称赞的庞德也曾是降将,还有关羽、姜维等人,甚至刘备也有多次投降的经历,至于名气小一些的将领那就是更多了。
群雄相争、各为其主,在三国那个特定的时代,投降如同“跳槽”,有的因为原来的主人失败了,有的因为要寻找更好的“明主”,无论主动与被动,其实都无关民族大义,一般都是可以理解的,历史似乎对于禁更苛刻。
于禁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投降后没能效忠于蜀汉或者孙吴,而又回到了原来效命的主国曹魏,无论对曹魏还是对于禁本人,这都成了尴尬的事,再遇到一个心胸狭窄的曹丕,于禁只能以彻底的悲剧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