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和申不害变法处于同一时期,那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

  申不害在韩国实行以“术”为主的法制,经过15年改革,加强了君主集权,使韩国“国治兵强”,局面较稳定,国力也有所增强。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age.png

  但实行这种政策也产生了另一个后果,即“一言正而天下定,一言倚而天下靡。”“术”取决于君主本人的才能,君主本人较正确,有能力,国家就会较兴旺;相反,国家就会陷入混乱,老百姓就会遭殃。

  正因为申不害与韩昭侯用“术”有余,定法不足,“不擅其法,不一其宪令”,因此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韩国的问题。韩昭侯一死,韩国很快又衰落了,因此申不害变法不能算是正的成功。但申不害重“术”的法制思想却为历代封建帝王加强君主集权提供了理论和经验,也为一些人搞阴谋诡计开了先河。

  同一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和韩国(申不害)变法结果很不同在于,与其说是变法不彻底,不如说是变法的立足点不同:前者秦国立足的法,君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爵位不得功不能世袭,奴隶可封将军;而后者韩国也是法制,但是侧重的不是法律条文,而是执法的国君。

  君臣关系,秦国变法之后,司马错、甘茂、张仪、甚至水工郑国都不是秦国人,秦国按法律按军工或者政绩封官,同时这些人可以在朝堂之上大胆谏言,如司马错谏言取四川。而韩国呢,虽然也是按律按军工或者政绩封官,但是还得看看韩国国君的脸色,还得看看现在在位大臣的脸色。

image.png

  公元前353年,魏国又起兵伐赵,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成侯派人向齐国和韩国求援。韩昭侯一时拿不定主意,就询问申不害,应如何应对。“申不害始合于韩王,然未知王之所欲也。”担心自己的意见万一不合国君心意,不仅于事无补还可能惹火烧身,便回答说:“此安危之要,国家之大事也。臣请深惟而苦思之。”意为“这是国家大事,让我考虑成熟再答复您吧”。

  随后,申不害不露声色地游说韩国能言辩的名臣赵卓和韩晁,鼓动他们分别向韩昭侯进言,陈述是否出兵救赵的意见,自己则暗中观察韩昭侯的态度,摸透了韩昭侯的心思。

  于是便进谏说应当联合齐国,伐魏救赵。韩昭侯果然“大悦”,即听从申不害意见,与齐国一起发兵讨魏,迫使魏军回师自救,从而解了赵国之围。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

  韩昭侯从申不害处理外交事务的卓越表现及其到的见解,发现这位“郑之臣”,原来是难得的治国人才,于是便力排众议,于公元前351年,破格拜申不害为相,以求变革图强。同样是惩罚,秦国太子犯法,太子傅秦孝公的兄弟被割去了鼻子。而韩国,同样要看韩君和大臣的脸色。

image.png

  韩国也是按能力用人,可申不害本人却给人走过“后门”总而言之,秦国变法虽然也看君王,也看秦孝公的支持,没他的支持秦国成不了。但是秦国变法,立足于法,法不必权贵,犹如洪水猛烈冲刷革新,等秦孝公死后,虽然商鞅被车了,但是变法的成果却深入人心,于是法令继续执行。

  而韩国,立足的是执法的君王,必不是完全的法制,多少带一点人制,其结果犹如江河入海,遇大山要绕行,半天入不了海。结果等韩昭侯死后,法令也就容易被废除,也就不够彻底。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